【编者按】作为推动工业化进程的主导力量,我国制造业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未来20年、40年,我国仍然要高度重视发展实体经济和制造业,并加速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以制造业的繁荣和强大,托起中国实现伟大复兴之梦。
我国制造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制造业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建国初到1978年的改革开放,这是我国制造业形成比较独立完整体系的时期;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到上世纪90年代初,这是以轻纺工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的迅猛发展期,这一时期我国基本上告别了工业产品短缺的时代;第三阶段自90年代初开始到现在,在这一阶段开始之初,国内出现了把制造业视作“夕阳产业”的思潮,希望能够找到一条跨过工业化时代,直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赶上工业发达国家的道路,结果却是制造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削弱。为此,2001年,中国工程院开展了《新世纪如何提高和发展我国制造业》的研究,研究报告向国务院领导作了汇报,受到重视。此后,我国制造业在开放和竞争的环境中步入发展的快车道,产业规模逐步扩大。纵观近20年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虽经历曲折,但总体上实现了快速发展。
我国已连续三年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
近10年来,制造业得到了我国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总体规模大幅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3—2011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4%。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40%左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45%。从2010年起,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比重的19.8%,超越美国的19.6%,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2012年全国工业增加值达到了19.99万亿元,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为38.5%,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商品出口总额的95%左右,在22个大类中,我国在7个大类名列世界第一,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2012年我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强达73家(含香港,不含台湾),比2002年增加62家,总数位列美国之后居世界第二位。10年来,工业发展为确立我国经济大国地位、增强国家综合实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
虽然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与美、德、日等制造强国比较存在较大差距,大而不强的问题突出。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虽然近年来我国研发投入和专利数量增长很快,但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我国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不强,整体技术积累和实力较弱;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材料依赖严重进口。例如,虽然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较大,但高端芯片80%依靠进口。二是处于价值链低端。在当前的全球供应链体系中,我国制造业产品多数处于附加值较低的“制造-加工-组装”环节,产品附加值较低。亚洲开发银行2010年发布的报告估算——生产一部苹果手机所需的178.96美元成本多数归属于日本、德国、韩国企业,负责组装的中国企业仅得6.5美元。三是生产和经营效率不高。多年来我国制造业粗放型发展模式虽然带来了高速增长,但经济效率却没有明显提高。2011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率为21.5%,比2000年下降了4.6个百分点,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增加值率一般在35%以上,美国、德国等国甚至超过了40%。2010年,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为13.6万元/人,美国、日本、德国分别为37.0万元/人、30.5万元/人、30.4万元/人。四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一般加工工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偏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不足40%,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以上;虽然很多行业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但产业集中度相对偏低;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空间布局与资源分布不协调。五是产品质量发展存在突出问题。受传统粗放型发展方式的制约,我国产品质量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部分产品质量差、档次低,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
一些企业质量责任意识不强,管理不规范,质量信誉不高,重大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质量问题已经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已成为民生关注的焦点,甚至成为影响国家信誉和形象的关键问题。综上所述,我国制造业已经连续第三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这一成就在载入史册的同时也成为翻过的历史一页,站在今天的历史节点上朝前看,我国制造业已跨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
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制造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世界各国围绕制造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进行竞争,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国际需求急剧萎缩使得出口导向型发展难以为继
国际金融危机打破了原有的世界经济循环体系,发达国家消费模式的调整,对出口导向特征明显的中国制造业形成较大的结构性制约。一方面,欧美等国的高消费、高负债模式难以为继,另一方面,中国长期依赖出口带动制造业和经济增长的模式也到了必须改变的地步。后金融危机时代发达国家消费模式的调整,必将对中国出口产生极大的制约,曾延续多年的发达国家强劲消费拉动制造业增长的格局在较长时期内难以恢复,全球贸易格局也随之发生变化,贸易壁垒将呈现出形式多样和频率高发的态势。
面临来自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双向挤压”
一方面, 欧美等发达国家推行“再工业化战略”给我国制造业在承接产业转移、技术进步与产品出口等方面带来新挑战:吸引部分高端制造企业回流,可能使我国的高端制造业出现“逆转移”,加剧我国产业结构失衡;发达国家加紧从技术、规则和市场等方面设置新的门槛,使我国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的难度加大,将给我国制造业的赶超发展带来压力;国际贸易摩擦升级,如美国建立贸易执法机构,专门负责调查中国等国家的“不公平贸易”,将加大我国制造业产品出口压力。另一方面,印度、越南、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开始以更低成本优势成为接纳发达工业国家产业转移的新阵地。随着中国低成本优势的逐步削弱,发展中国家以更低成本优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还将继续,它们将充分利用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调整产业分工的机遇,发挥本国的低成本优势,在中低档产品市场承接产业转移。
受到资源和环境双重约束
一方面,石油、铁矿石、水等能源资源约束趋紧。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增长方式粗放,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特征明显。2010年, 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32.6%,但能耗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58.0%,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制造业中的钢铁、有色、化工、建材四大高耗能行业用能占到全社会用能的40%左右。2012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6.5%,铁矿石、铝土矿、铜矿等对外依存度均已超过50%。中国人均淡水、耕地、森林资源占有量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40%和25%,石油、铁矿石、铜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可采储量,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7.7%、17%、17%。而且,大部分自然资源、能源主要分布在地理、生态环境恶劣的西部地区,开采、利用与保护的成本高。另一方面,牺牲环境的代价越来越大。很多企业的环保意识并未随着制造业的发展而提高,对环保问题的短视和漠视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频发,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2005年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苯胺车间发生爆炸事故,导致江水严重污染,顺流而下的污染甚至威胁到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环境保护部发布的《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数据显示,2011年, 200个城市4727个地下水监测点位中,较差-极差水质的监测点比例为55%。364个村庄的监测试点结果表明,农村土壤样品超标率为21.5%,垃圾场周边及农田、菜地和企业周边土壤污染较重。“ 十二五” 末, 我国要求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改变传统的制造业增长方式,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制造业是必然选择。
我国制造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第三次工业革命为中国制造业赶超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
当前, 全球进入到一个创新密集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加紧孕育,第三次工业革命初露端倪。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实质是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同时加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方面的突破,从而引发新一轮的产业变革,它不仅有利于催生新的产业群体和经济增长点,而且将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和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还将带来制造技术和制造方式的重大变革。新一轮工业革命将使中国制造业面临一个技术上赶超发展、结构上加快升级的重大机遇。新一轮工业革命更多地是建立在传统成熟技术基础上,因此,中国制造业基于过去30年发展所积累的技术基础和研发能力,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与此同时,大国大市场的优势使得先进技术在中国有着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容易形成规模经济,降低研发成本,并实现产业化。如果中国制造业能够抓住这一机遇,完全有可能在若干重要领域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赶超,成为产业发展的领导者。
城镇化及消费结构升级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
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消费结构升级发展,是我国经济的内生增长力量。这一内生增长机制在“十二五”时期乃至未来20年,仍然是我国制造业实现较快增长的基础和前提。2011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历史性地突破了50%,达到51.27%,未来每年仍将有1000多万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根据测算,一个农民转化为市民,消费需求将会增加1万多元,1000多万农村人口进城,可以带动10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与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相同步的是,我国消费结构也已进入到战略升级阶段。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消费结构向食、用、住、行高级消费的升级,由过去的百元、千元提升到万元乃至10万元的等级,消费政策也正朝着有利于居民消费的方向变化。一个快速增长的10多亿人口的消费市场,是任何一个国家在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都未曾拥有过的,英法德等欧洲国家的国内市场是千万级别的,美日俄是1亿级规模的,而当前我国的工业化,是与13亿人口级市场相结合的,这是我国制造业所拥有的最大优势也是最大机遇之一。
经济体制机制改革将加速制造业转型升级
当前, 新一届领导集体释放改革信号,谋求制度红利支撑中国发展转型,我国制造业也将在新一轮改革中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国务院明确提出,要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依靠改革释放制度红利,预计将有助于破除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解决制约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深层次矛盾,激发制造业市场活力,从而有力推动制造业的整体升级。
我国制造业肩负新的历史使命
纵观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的强国之路可以看出,具备规模大、结构优化、发展质量高、产业链国际主导地位突出、发展潜力较强的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繁荣的基础。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的里卡多·豪斯曼和塞萨尔·伊达尔戈的最新研究也表明:经济的复杂性与制造业知识及能力直接相关,一国制造的商品越复杂、制造工艺越先进,该国就越繁荣。制造业对促进经济繁荣的巨大作用无可替代,在“外患”和“内忧”并存的双重挑战下,如何培育和确立我国制造业新的竞争优势,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十八大”报告提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基本实现工业化。作为推动工业化进程的主导力量,我国制造业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未来20年、40年,我国仍然要高度重视发展实体经济和制造业,并加速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以制造业的繁荣和强大,托起中国实现伟大复兴之梦。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