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1978年中国经济开始走向世界,1998年中国经济则已经影响了世界,到2018年,中国经济将有可能引领世界。中国经济尤其是“中国制造”的快速发展,为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和活力。纵观我国和发达国家的兴衰历程,不难发现:提升“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仍然是大国崛起和复兴的必经之路。
回溯地理大发现以来的世界经济史,几乎每一个大国的崛起和强盛,都与“产业革命”和新兴产业的发展相伴生。18世纪60年代,以珍妮纺纱机和蒸汽机等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也使整个19世纪成为“英国的世纪”;19世纪70年代发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则使美国和德国逐步取代了英国的霸主地位,人类社会也从“蒸汽时代”和“纺织时代”,跨入了“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一大批新兴国家的崛起,如美国、德国和日本都曾利用这次契机“弯道超车”超越了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最先从美国开始,紧接着德国抓住机遇在1900-1910年间不仅实现了采矿、冶金、机器制造等传统工业部门的重大技术革新,而且加快推进电器、化工和汽车等新兴产业的发展,迅速改变了德国工业的面貌,以致在很短时间内赶超了英国。日本也紧随其后,逐步建立了完备的工业体系,经济实力也日渐雄厚。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某些重要科技领域取得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已经初显端倪,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正在酝酿着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
最近以美国著名趋势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和保罗·麦基里等为代表的学者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论断引起全球范围内的极大关注。他们认为全球经济正面临一次深刻的产业变革,变革的核心主要是智能制造、绿色能源和数字服务等相关领域,这三者的相互融合将导致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世界经济将迎来一个新的产业发展周期。
近两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与世界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擦肩而过,延缓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华民族留下了太多的遗憾。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演进轨迹和新的发展趋势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深深的启迪。历史的车轮已行进到21世纪,我们能否把握这一新的发展契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持续高速增长已使我国成为世界“制造大国”,为下一阶段的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长期形成的出口导向和粗放型发展模式却“难以为继”;从国际环境来看,2008年以来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对我国高物耗低附加值的传统制造业也提出了严峻挑战。
美、德、日三国的历史经验对于中国的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当今的中国应积极利用危机过后全球产业“重新洗牌”的市场机会,加快推进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互联网、智能制造、生物工程,以及航天、海洋等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世界经济中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将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强大动力。尽管“科技革命”有可能在欧美发达国家率先突破,但基于我国“世界工厂”的制造优势和潜力巨大的市场空间,“产业革命”则有望在中国大地成“燎原之势”,在欧、美、日陷入危机阴影自顾不暇时,我们应牢牢把握历史机遇实现“弯道超车”。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