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热处理--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产物的组织和性能2
㈡ 贝氏体转变
1、贝氏体的组织形态及性能 过冷奥氏体在550℃- 230℃ (Ms)间将转变为贝氏体类型组织,贝氏体用符号B表示。 根据其组织形态不同,贝氏体又分为上贝氏体(B上)和下贝氏体(B下)。

⑴ 上贝氏体 形成温度为550-350℃。 在光镜下呈羽毛状。 在电镜下为不连续棒状的渗碳体分布于自奥氏体晶 界向晶内平行生长的铁素 体条之间。

⑵下贝氏体 形成温度为350℃- 230℃ (Ms)。 在光镜下呈竹叶状。 在电镜下为细片状碳化物分布于铁素体针内,并与铁素体针长轴方向呈55-60º角。

上贝氏体强度与塑性都较低,无实用价值。下贝氏体除了强度、硬度较高外,塑性、韧性也较好,即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是生产上常用的强化组织之一。

2、贝氏体转变过程 贝氏体转变也是形核和长大的过程。 发生贝氏体转变时,首先在奥氏体中的贫碳区形成铁素体晶核,其含碳量介于奥氏体与平衡铁素体之间,为过饱和铁素体。


当转变温度较高(550-350℃)时,条片状铁素体从奥氏体晶界向晶内平行生长,随铁素体条伸长和变宽,其碳原子向条间奥氏体富集,最后在铁素体条间析出Fe3C短棒,奥氏体消失,形成B上 。
当转变温度较低(350- 230℃)时,铁素体在晶界或晶内某些晶面上长成针状,由于碳原子扩散能力低,其迁移不能逾越铁素体片的范围,碳在铁素体的一定晶面上以断续碳化物小片的形式析出。
贝氏体转变属半扩散型转变,即只有碳原子扩散而铁原子不扩散,晶格类型改变是通过切变实现的。

贝氏体转变属半扩散型转变,即只有碳原子扩散而铁原子不扩散,晶格类型改变是通过切变实现的。

1、贝氏体的组织形态及性能 过冷奥氏体在550℃- 230℃ (Ms)间将转变为贝氏体类型组织,贝氏体用符号B表示。 根据其组织形态不同,贝氏体又分为上贝氏体(B上)和下贝氏体(B下)。

⑴ 上贝氏体 形成温度为550-350℃。 在光镜下呈羽毛状。 在电镜下为不连续棒状的渗碳体分布于自奥氏体晶 界向晶内平行生长的铁素 体条之间。

⑵下贝氏体 形成温度为350℃- 230℃ (Ms)。 在光镜下呈竹叶状。 在电镜下为细片状碳化物分布于铁素体针内,并与铁素体针长轴方向呈55-60º角。

上贝氏体强度与塑性都较低,无实用价值。下贝氏体除了强度、硬度较高外,塑性、韧性也较好,即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是生产上常用的强化组织之一。

2、贝氏体转变过程 贝氏体转变也是形核和长大的过程。 发生贝氏体转变时,首先在奥氏体中的贫碳区形成铁素体晶核,其含碳量介于奥氏体与平衡铁素体之间,为过饱和铁素体。


当转变温度较高(550-350℃)时,条片状铁素体从奥氏体晶界向晶内平行生长,随铁素体条伸长和变宽,其碳原子向条间奥氏体富集,最后在铁素体条间析出Fe3C短棒,奥氏体消失,形成B上 。
当转变温度较低(350- 230℃)时,铁素体在晶界或晶内某些晶面上长成针状,由于碳原子扩散能力低,其迁移不能逾越铁素体片的范围,碳在铁素体的一定晶面上以断续碳化物小片的形式析出。
贝氏体转变属半扩散型转变,即只有碳原子扩散而铁原子不扩散,晶格类型改变是通过切变实现的。

贝氏体转变属半扩散型转变,即只有碳原子扩散而铁原子不扩散,晶格类型改变是通过切变实现的。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网友评论
匿名:
最新反馈
- 暂无反馈
无须注册,轻松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