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态模锻技术与挤压铸造的区别
近年来,行液态模锻技术,最早由苏联人于二次大战期间发明,已经有60年历史。
“挤压铸造”是英国人将苏联人的技术翻译成英文时所用的词。或许人们对“挤压”与 “铸造”这两个词认为经典一些吧,所以对用这两个词组合成的新词“挤压铸造”,也都被逐步认可并在业界流传用开来了。
近年来,行内颇有舍“液态模锻”而用“挤压铸造” 概念的总趋势,慢慢地也好象形成了将“液态模锻”等同于“挤压铸造”的观念,将这两个概念混用了起来。
但在实践中,这两个概念的混用已产生了很不良的后果。工程技术人员将这两个概念混用,就会导致新上项目所采用的主体技术有质的不同。最典型的,是上“正向冲头挤压”的液态模锻技术的汽车(摩托车)轮毂项目,还是上了“反向冲头挤压”技术的项目?设备生产商对这两个概念的有意或无意混用,将直接导致了客户所购设备,在技术所属性质上存在的巨大差异或完全不同。可以大胆地、定性地和肯定地说,前者是一项连铸连锻的技术,是以“锻”为终极工艺特性指标的工艺与装备技术,而后者则是一种单纯的铸造工艺,它可划入40年前由日本或美国人首先提出的“精、速、密压铸工艺与装备技术”范畴,本质上仍是一种铸造工艺。
所以,我们可以说,苏联人将其最初发明的技术命名为“液态模锻”,是一个传神的名字,起码它将“锻”的终极特征交代了清楚,而英国人将之改名为“挤压铸造”,显然未能充分领会到该工艺的神韵——“铸”与“锻”能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吗?
挤压压铸模锻技术在我国发明之后,将“液态模锻”——“液态金属模锻造”概念与“挤压铸造”,特别是将本质上是“精、速、密压铸工艺与装备技术”的“间接冲头挤压铸造”概念严格区分开来,就显得更为必要了。
大家如果还不太明白或熟悉上面所说的设备与工艺情况,我们可以从最终的毛坯微观组织上区分这两种具有本质差异的工艺。
液态模锻工艺生产出来的毛坯,从本质上它是一个锻件,它整个毛坯都可以是破碎晶粒与锻态组织,它可以绝对不出现铸造工艺所不能避免的缩孔缩松缺陷。而“间接冲头挤压”的“挤压铸造”,它所生产出来的毛坯,从本质上仍是一件铸件,它只能实现局部的破碎晶粒与锻态组织,不可能全部消除铸造工艺必然产生的缩孔缩松缺陷。简单的以这种工艺与装备生产出来的毛坯,其缩孔缩松率比有充分补缩措施的传统的低压铸造工艺高得多。认为这种工艺等同于“液态模锻”工艺,就大错特错了!
所以说,为液态模锻技术正名,是行内所应尽早尽快做的一件事了。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