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近期气温不断攀升,然而风电企业却感到了阵阵寒意。
“风电行业在经历了连续数年的高速增长后遭遇前所未有的发展瓶颈。”四川新能源产业促进会副会长、研究员级高工李映发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坦言,诸如并网难、风电设备过剩……等问题困扰着整个行业的发展。
昨日(4月26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投中集团获得的一份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主要风电上市公司收入同比增长11.3%,净利润同比下降19.4%。
风电股业绩集体变脸
在风电行业降温的同时,风电企业的日子也不好过。
截至4月26日,全球资本市场上市的中国风电企业2011年报已基本公布完毕,投中集团整理的20家中国主要风电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显示,2011中国主要风电上市公司收入同比增长11.3%,净利润同比下降19.4%。
从风电零部件及配件生产到风电整机制造再到风电场运营,整个风电产业链上六成企业出现利润下滑。风电设备龙头企业华锐风电(601558,收盘价15.79元)、金风科技(002202,收盘价7.70元)业绩领头变脸,利润缩水逾七成。据华锐风电2011年年报披露,公司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仅7.76亿元,同比大幅下降72.84%。
投中集团分析认为,业绩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受市场竞争加剧和国家产业政策影响,风力发电机组售价下降,同时由于销售数量减少,导致风力发电系统收入下降。
公开报道显示,去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6273万千瓦,上网装机容量4505万千瓦,发电量仅为732亿千瓦时。这意味着大量的风电因为未能上网而被丢弃,这种“弃风”现象客观上已影响到风电企业的积极性。
“风力发电同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一样具有间歇性、随机波动性的缺点,因此,并网难、市场消纳难的问题长期困扰着风电行业的发展。”投中集团分析师李玲昨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风速一年四季不一样,甚至一天之内的也不一样,发电量就不稳定。电网有时吃不饱,有时吃不了。”李映发表示,此外,目前风电的发电成本偏高。
根据中国风能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约有100亿千瓦时风电电量由于被限制发电而损失,达到历史最高值。按照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公布的2011年供电标准煤耗330克/千瓦时测算,这些损失的电量折合标准煤超过330万吨。在风电装机容量逐年增长的背景下,越来越严重的“弃风”现象已经成为影响风电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风机脱网事故的频繁发生也是导致 “弃风”的重要因素之一。据统计,2011年以来,国家电网公司经营范围内共发生风机脱网事故35次,其中大规模脱网事故6次,脱网风机3848台次。
值得注意的,日前,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以及国家能源局三部委印发的《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为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接入电网系统而发生的工程投资和运行维护费用,按上网电量给予适当补助,具体标准为50公里以内每千瓦时1分钱,50公里~100公里每千瓦时2分钱,100公里及以上每千瓦时3分钱。并网补贴的出台,有利于调动电网企业的积极性,推动可再生能源并网。
行业从狂热逐渐回归理性
曾广受各路资本追捧的风电行业已现过剩隐忧。徘徊在十字路口的风电行业,今后的路在何方?
今年中央对新能源发展的定调是“加强统筹规划,防止太阳能、风电等产业盲目扩张发展”。同时,国家能源局下发的《关于印发“十二五”第二批风电项目核准计划的通知》显示“十二五”第二批拟核准风电项目计划共计1492万千瓦,与去年8月发布的“十二五”第一批风电规划核准2883万千瓦的规模相比减少了1391千瓦,降幅近五成。
在李玲看来,国家控制风电行业发展节奏、推动其从狂热发展回归到理性的政策意图十分明显。
“在传统陆上风电遇冷、国内市场饱和的情况下,出海或成为风电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李玲表示,“所谓‘出海’有两层含义:一是发展海上风电,二是进军海外市场。海上风能资源丰富;海上风电的风力和风速常年可维持在较为恒定的状态,波动性较小;海上风电场接近人口稠密、对用电需求量巨大的大中型城市,可有效减少电力运输成本,这都是发展海上风电的优势所在。此外,在国内市场饱和的背景下,风电企业正加大“走出去”的力度,拓展海外市场。
李映发认为,目前以风能、太阳能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出现的“产能过剩”,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阶段性和瓶颈性过剩。如果电网瓶颈消除了,那就不会出现阶段性和瓶颈性过剩了。不过,从狂热发展逐渐回归理性是未来风电行业的整体趋势。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