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操作过于频繁,请点击下方按钮进行验证!

中国风电的发展问题

  “十一五”期间的快行线进入“十二五”期间的慢行道。 

  5月5日,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电监会”)发布了关于今年2月、4月共三起风电机组大规模脱网事故的通报。其中,2月24日甘肃酒泉的脱网事故在之前已通报过,4月份的两起事故一起发生在河北张家口,另一起仍在甘肃酒泉。电监会认为,三起事故暴露出目前中国风电发展过程中的四大问题,即大多数风机不具备低压穿越能力、风电场建设施工质量问题较多、大规模风电场接入带来的电网整体安全性问题、风电场运行管理薄弱。 

  据“通报”数据,2月的事故中脱网风机达598台,4月的甘肃酒泉事故达702台,河北张家口事故达644台。风机脱网所造成的损失风电出力,2月事故为840.43兆瓦,4月甘肃酒泉事故为1006.223兆瓦,河北张家口为854兆瓦,分别占各地区事故前风电出力的54.4%、54.17%,以及48.5%,平均损失超过52%。“通报”认为三起事故都是因为风电机组不具备低电压穿越能力,没有满足接入电力系统的相关技术规定,在电网出现故障导致系统电压降低时发生脱网。 

  电监会专门印发的通知中指出,风机必须具备低压穿越能力,不具备的要尽快改造。来自国内一家大型风机制造企业的总工程师对此不无担忧地说:“每台风机改造的费用一般会在几万元,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技术水平的问题。”

  说到底,低电压穿越还是风电并网的“老问题”。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表示,风电并网和运行安全已成为国内风电发展的主要问题。 

  “新国标”和“准入标准” 

  4月,我国风电并网标准体系的核心《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报批电监会,预计会在今年上半年出台。“规定”要求所有的并网风机必须都具备低电压穿越能力,以便进一步提高并网安全性。与之前2009年12月国家电网自行制定并颁布的风电并网“企业标准”相比,这份规定被誉为“新国标”。由于“企业标准”对并网提出的各项功能要求令一些风电场难以达到,一时间被人称为“限产令”,而即将出台的“新国标”只会比“企业标准”更严厉。 

  其实,摆在中国的风机制造企业与风电运营商面前的还不只是这份“新国标”。据悉,国家能源局正在制定相关规范风电项目审批制度的管理办法。今后,不管多大装机容量的风电项目都需到国家能源局进行年度审核,通过后才能按照既有程序进行审批,而审核的主要目的就是为目前国内发展速度过快的风电“降温”。 

  趋严的并网标准、从紧的风电项目审批制度,势必将使中国风电发展由“十一五”期间的快行线进入“十二五”的慢行道。内蒙古作为国内几大风电基地之一,具有天然的风力资源优势。近日,内蒙古能源局开发局长王秉军指出,“十二五”期间,内蒙古会提高风电开发的门槛,计划将区内的风电企业由68家左右整合至25家之内。无疑,优势风力资源必定会向大的风电企业集中。 

  于2010年3月由工信部对外发布的《风电设备制造行业准入标准》(征求意见稿)经过一年多的意见征求和修订后,也将于今年正式发放。

  “准入标准”的内容主要提到:新的风电机组生产企业必须具备生产单机容量2.5兆瓦及以上、年产量100万千瓦以上所必需的生产条件和全部生产配套设施——即每年至少要生产400台2.5兆瓦风机,且还应具备5年以上大型机电行业的行业经历;而对于改扩建的生产企业而言,至少要累积50万千瓦的装机业绩。除了这些之外,在设立新生产企业时,在项目投资中企业的自有资金比例不得低于30%。 

  这就意味着,未来新的生产企业不仅面临着技术、产量、行业资格的压力,更有可能面临资金信贷方面的约束。业界认为这份“准入标准”的出台势必会在“十二五”期间让国内超过3/4的风电设备企业通过重组、被兼并等方式消失,因为能达到这种“标准”要求的企业在国内超不过10家。

  “准入标准”对于目前国内风电设备生产企业而言虽然足够严格,站在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正折射出这些企业在“大干快上”的进程中,不重视先进技术、不重视自我研发、关键核心设备过分依赖进口的问题。该标准中一直强调单机“兆瓦”级,其潜台词是要在“十二五”期间靠大功率机组来提高风能转换率的同时,在风机的生命周期内降低风力发电的单位功率成本,并进一步降低整个风电场的运营、维护成本。 

  这一份“准入标准”的实施势必让国内的风电设备生产企业“强者恒强,弱者死掉”,绝对不存在靠七拼八凑“攒”起来的企业,即使有这样的企业能存活,那也是暂时的。在以后中国风电发展的进程中,只能是也必须是风电企业最终向外输出核心产品、整体解决方案的路径。那些“松散型”的企业要么是死在发展进程的起点,要么是死在发展的途中。
风电大国? 

  如今的中国风电业山雨欲来,明显不同于之前一片看好的装机容量世界第一的“美好前景”。 

  据统计数据,2010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量达到1600万千瓦(1万千瓦=10兆瓦),累计装机容量达4182.7万千瓦,已经超过美国成为风电装机容量的世界第一。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消息称,截至今年3月中旬,我国风电装机累计容量已经达4450万千瓦。 

  “十一五”期间是中国风电发展的高速增长期,也被人形容为“风驰电掣”的五年。从2005年开始,国内的风机总装容量连续五年每年都翻番。2009年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二,2010年又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行业的飞速发展也让中国的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和风电运营商在世界上崭露头角,地位排名也在向前递进。据全球权威风电业咨询机构BTM发布的2010年度《世界风能发展》报告显示,依据2010年新增装机容量和市场占有率等数据统计,中国的华锐风电以4386兆瓦新增装机量和11.1%市场份额超过GE,位居全球第二,与排名世界第一的丹麦维斯塔斯(Vestas)的14.8%相差无多。之前,华锐风电在2009年的排名是全球第三,2008年是第七。而龙源电力依据累计装机容量6969兆瓦成为排名在西班牙Iberdrola、美国NextEra之后世界第三大风电运营商,其占全球前15家风电运营商总装机量的10.4%。

  这些数据是否足以说明中国已经是一个风电大国?这个问题的答案虽然只有“是”或“否”,但回答起来仍然十分困难,因为如果要在“大国”之前加上不同的限定词,最终的答案是不一样的。

  中国肯定是一个风电装机量大国,但并不是一个风电利用大国。在4450万千瓦累计装机量的背后,装机并网量只有3107万千瓦,有26%~30%的风电被“遗弃”而无法并网。但依照国际先进水平的标准,未并网容量一般不会超过10%。 

  装机量排名世界第一的光环固然鲜亮,但支持这一光环的却是巨额的投资。据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2010中国节能减排产业发展报告》称,2010年中国风电项目总投资额近3000亿元。另据彭博社新能源财经的数据,2010年第一季度中国风电投资额为100亿美元,而中国今年第一季度同比又增长了25%。这样来看,中国又是风电投资大国,但不是风电消费大国。 

  早在2008年,花旗银行的一项分析便指出,中国有1/3的风能资源都没有被使用。很显然,装机量第一并不代表发电量第一。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李俊峰之前曾对媒体表示:“虽然2010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超过了美国,但是发电量只有500亿千瓦时,仍低于美国。” 

  而在“世界第一”的光环背后,更有一个风机质量差距的问题,国外的风机设备的质量和可利用率要比国内的高。在发电效率上,同样功率的风机,国外的产品要比国内的高出10%~20%。以德国Enercon公司的产品为例,其价格要比业界平均水平高出10%~30%,但就因为产品的质量和可利用率高,很多客户宁愿等上一至两年的时间来订购。 

  “在风电发展上,中国用5年的时间走完了欧美发达国家近30年的路程,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比较而言,在发展过程中必定要碰到的一系列并网、风机质量、发电能力等问题,欧美国家是在相对较长的时间段内来释放并被解决的,而我们需要在短时期内解决,就难免会‘萝卜快了不洗泥’。”国内一家大型风机制造企业的高级副总裁如是说。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网友评论 匿名:

分享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