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指一挥间,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已历经了十年风雨。十年间,中机联与中国机械工业同呼吸共命运,感受着时代发展的脉动,经由创业、成长、发展的锤炼,将白纸绘就了画卷,也迎来了机械工业发展历史中极不平凡的十年。
“这十年,机械行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如果说这是机械工业发展的黄金十年,那么,今后十年仍是黄金时期,是机械工业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尽管面临挑战,但我们有信心在新的十年取得更大成就!”
3月22日,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专访时,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充满自信。
十年巨变 成就辉煌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十年,是我国机械工业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十年。”王瑞祥回顾说,其特点可以归纳为:政策环境越来越好,行业发展业绩显着,科学发展迈出新步伐,产业结构优化改善,科技质量成果丰硕,国际地位显着提升。
十年间,机械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从3.4万家增加到10.7万家,职工近1700万人;资产规模从2万亿元增长至10万亿元;机械工业总产值从2000年的1.44万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14.38万亿元,年均增速高达25%以上;期间连续8年产销增长超过1万亿元;尽管遭遇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但行业2009年产销双双突破10万亿元大关,并于2010年迈上了年增3万亿元的新台阶,产销均超过14万亿元。
十年间,机械工业一大批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王瑞祥为记者一一列举说,发电设备年产量连续5年超过1亿千瓦,占世界总产量50%左右,2010年产量超过1.2亿千瓦,与2000年比增长了近10倍;汽车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2000年的207万辆到2009年首次突破千万辆大关,以产销1300多万辆的水平跃居世界首位,2010年其产销分别达到1826万辆和1806万辆,是2000年的9倍;大中型拖拉机由2000年的4.1万台提高到2010年的38万台,十年间增长了9倍多。此外,摩托车、内燃机、装载机、汽车起重机、轴承等众多主要产品的产量也位列世界前茅。
可以说,这十年,是机械工业在振兴发展进程中完成量变、积聚能力的十年,也是为下一步实现质变、完成由大变强跨越奠定坚实基础的十年。而十年巨变,也凝结着中机联的努力和汗水。
在国家有关法规、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若干意见、“十一五”机械工业规划纲要及产业政策等重要文件的起草编制中,有中机联反映的行业主张;在大量涉及经济和产业发展的专业性研究课题中,有中机联集聚的行业智慧;在关系国计民生的三峡工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国家重点工程的协调服务中,有中机联组织行业付出的辛勤;在举世瞩目的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取得的一大批标志性成果中,也有中机联与广大企业、产学研服务平台付出的辛苦……
“联合会成立十年以来,始终坚持以振兴为己任,以服务为宗旨,全面履行自身职责,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着力提高行业管理支撑能力,积极推动国家重大科技规划实施和行业科技进步,为提升我国重大技术装备水平,增强机械产品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发给中机联成立十周年的贺信中如是肯定说。
大而不强 软肋待除
“辉煌成就要客观看待,但问题与不足也不容回避。”采访中,王瑞祥一再强调。
在他看来,“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机械工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也更趋复杂、严峻,而且我们还远不是机械强国,大而不强仍然是产业的主要矛盾和薄弱环节。
他介绍说,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依然不足,先进技术仰仗国外、高端装备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未能得到有效改观;二是基础发展相对滞后,基础零部件及优质专用材料、自控系统和测试仪器、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明显落后于主机发展,并已成为影响机械产品向高端升级的三大瓶颈;三是现代制造业尚未形成规模,传统加工制造业比重过大;四是产业增长方式较为粗放。
不言而喻,如果产业自身的软肋不能尽快得到根治,机械工业将裹足不前,而推进产业步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轨道也将成为纸上谈兵。
那么,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机械工业如何抓住机遇,战胜困难?“关键取决于机械工业战线整体素质和驾驭局面的能力。”王瑞祥认为,行业必须要把握四个重大课题。
首先,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这是做大做强机械工业的必由之路,其目标是通过产业升级,最终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化、高端产品国产化、出口产品高附加值化。“我们的装备自给率是85%,但往往是那15%决定我们的命运,使我们受制于人”。他强调说,必须要将之作为重中之重,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突破重点领域薄弱环节,为机械工业可持续发展创造必备条件。
其次,提高产业发展质量与效益,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我国的机械工业规模总量不小,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产业利润水平很低,再加上外需减少、成本攀升、能源供给相对短缺、环境污染加剧等多重压力,产业原有的比较优势与比较劣势间仅一步之遥,机械工业产业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再其次,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研究,这是提升机械工业创新能力的坚强保障。目前,我国的共性技术研究滞后,并缺乏供给体系和机制,给产业创新发展形成了瓶颈制约。为此,必须强化举国体制,加强国家层面的组织与协调、技术联盟的建设等。
最后,建立现代产业体系,这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归宿,也是机械工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
协同作战 共谋“十二五”
“十二五”是我国机械工业实现历史性跨越的五年。按照《“十二五”机械工业发展总体规划》,全行业将按照“主攻高端、创新驱动、夯实基础、两化融合、绿色为先”的总体要求,努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实现装备工业由大到强的战略目标。
“要紧紧抓住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此,中机联将把推进机械工业又好又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继续发挥行业管理支撑作用,发挥资源优势,为做大做强机械工业提供基础保证等。”
王瑞祥为记者详细介绍说:要继续加强科技工作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机械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着眼产业发展新特点,不断深化标准化工作;坚持“质量兴业”理念,全面提高机械工业整体素质;以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专项为依托,积极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
“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专项工作,是行业服务工作的标志性工程,同时也是发展高端装备产业、全面提升产业水平的重要依托。”他表示,除了要参与制订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专项规划与前期准备工作,组织协调核心技术攻关与关键设备研发,以及进一步做好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产品鉴定验收工作等,还要协调组建以制造企业为主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研发攻关团队,并就推进落实鼓励使用国产首台(套)装备,解决生产产能过剩与核心部件短缺并存矛盾等,及时地提出宏观调控的政策建议。
同时,还要加强技术培训工作,壮大行业高技能人才队伍;搭建工作平台,推动企业管理创新等。
“我们现在跻身于机械工业大国之列,这是几代机械人的梦想,值得骄傲。等经过若干年的努力真正成为机械制造强国时,我们再回顾往事,能为机械行业的发展做点事也可以聊以自慰了,毕竟我们也参与了。”王瑞祥笑着说。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