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车展上的新能源汽车百花争艳,汽车商推出新能源车的热情相对应的,却是消费端的冷清。据消息称,尽管一份调查显示,70%的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有强烈的购买冲动,但国内销量排名前30位的大部分汽车公司,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上,却仅局限于“已有新能源汽车发展计划”和“局部商业化示范运行”,远未达到量产的程度。
这不禁引人思忖:新能源汽车,缘何叫好不叫座?
记者给出了答案。其一,新能源汽车生产批量较小,成本较高,加之服务网点不配套,致使市场接受的程度相对较低;其二,基础设施制约新能源汽车普及,国内13个城市获准进行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工作,可至今规划不到位,投资不足,充电站等基础设施短缺,这成为制约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瓶颈;其三,新能源汽车是新兴产业,处于发展过程,各生产企业采用的技术路线各不相同,难以用传统的标准来进行评价,而新的评价标准和检测体系又未跟进,很不完善,这也让消费者望而却步;其四,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难以满足常规需求,即使是较为领先的锂电池车型的续航里程也很有限,这使得电动车无法满足长途驾驶的需要。
这些观点不乏支持者。在接受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的调查时,高达70%的消费者表示有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愿望,但同时却提出一个前提:新能源汽车须保证使用安全,且配套设施、政策环境得到进一步完善,电池、电机、电控等一系列技术问题得以突破。无疑,解决这个前提,是实现新能源汽车普及的关键。
然而,笔者以为,新能源汽车难以普及,还有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那就是新能源汽车定义的混乱。在国内一家汽车网站上,笔者发现,即便是专家,对新能源汽车概念的理解也是五花八门的:有专家公开说,“电动车等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工业的新潮流”,明确认定纯电动与混合动力、氢燃料电池车都是新能源车;可有的专家却认为,“只有采用了天然气、氢气等才是(新能源车)”,有的专家更批驳道,“电动机比内燃机先出现,把电动车叫作‘新能源车’,是极大的误解。”还有的则干脆否定新能源车的说法,认为新能源车这个定义本身就“不是很准确”,新能源车的“最好的定义”应是“取代原有化石能源的汽车”。
专家们尚且如此莫衷一是,何况普通百姓?困惑之下,消费者不禁要问:新能源汽车,是不是汽车厂商玩的概念把戏,拿了“新能源”来糊弄人?
所以,要普及新能源汽车,国家权威部门应当对新能源汽车有一个明确的界定,让广大消费者清楚哪些车是真正的新能源车,在政策上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在降低新能源汽车购买和使用成本的同时,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宣传,让更多的消费者知道,新能源汽车的兴起是必然趋势,使其愿意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