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能源经济形势分析及发展趋势
一、世界经济已显示整体复苏迹象,全球能源供需形势总体平衡
本轮经济危机更加体现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特征。经济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几乎同步发生在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在各国纷纷采取各种经济刺激政策措施的条件下,经济的缓慢复苏虽然在各经济体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但各国、各经济体之间的相互支撑效应非常明显,主要原因是全球各经济体间贸易越来越紧密依赖,加上全球政治、经济正在进一步向多极化发展,即经济上越来越互相依赖,政治上越来越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所以,30年代的大萧条已难以重演。目前,包括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在内的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经济运行出现了明显积极的市场信号。如:6月份,美国的10大经济先行指标中有7项出现上扬,对先行经济指标作出正面贡献的指标按贡献大小依次为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与利率的价差、建筑许可、股价、平均每周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制造业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供应商交货指数以及制造商的消费品和原材料新订单;而欧元区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从4月份的40.7上升到了6月份的42.4;日本6月份的消费者信心指数为37.6,已经连续6个月上升并达到一年半的高点;欧元区1—3月份工业订单同比增速虽然仍在-30%左右,但在逐渐收窄;纽约商业期货交易所8月份交货的原油期货价格从年初的40多美元/桶,上涨到60美元/桶以上,伦敦铜的期货价格则从3000美元/吨涨到近5000美元/吨;相应地,能源需求预期也开始有所回升,为经济复苏作积极支撑,国际能源署(IEA)已将2009年第2季度全球石油需求(与第1季度预测值比较)调高了30万桶/天,达到8310万桶/天。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以石油为代表的全球能源市场总体供应形势仍显宽松,IEA在其最新的石油统计报告中,将第1季度的全球石油供应量从8390万桶/天调高到8430万桶/天;OPEC也将这一供应量从8370万桶/天调高到8380万桶/天,其中OPEC除伊拉克外的其他11国今年6月份比1月份产量增加了114.5万桶/天,包括伊拉克在内的OPEC12国6月份的剩余产能达到785.3万桶/天。其他主要能源品种由于石油市场的相对宽松,加上经济危机后能源需求普遍较低,因而在库存保持一定规模的条件下,全球能源市场供求关系总体平衡。煤炭、天然气价格波动有限,以澳大利亚纽卡斯尔港动力煤现货价(BJ价格)为例,价格从年初的71.3美元/吨波动到目前的78.25美元/吨;以美国纽约交易所亨利中心(HenryHub)天然气价格为例,3—7月份的天然气价格分别为3.95、3.52、3.76、3.74、3.96美元/百万英国热量单位;石油的全球性特点较强,石油价格受许多因素(如:美元贬值、基金炒作等)影响,尤其随着经济复苏、需求回暖油价仍在波动,从年初的低于40美元/桶上升到超过70美元/桶;另外,北美、欧洲的LNG到港价从3月份到7月份的波动不大,只有亚太地区日本的袖浦(Sodegaura)LNG到岸价从2月份到7月份价格下降了高达一半以上(以卡塔尔LNG为例,在袖浦的价格从2月份的12.48下降到7月份的6.62美元/百万英国热量单位)。整体而言,本轮经济危机基本面已经开始改善,在经济危机结束之前(即至少在经济开始复苏之前),全球能源供需态势总体将保持平衡。
二、全球经济复苏道路仍将漫长,国际油价将在波动中回升
尽管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运行显现了一些积极的信号,且各主要权威预测机构也纷纷上调了经济预期,并给出了世界经济已整体向复苏方向迈进的基本判断,然而,目前全球经济的脆弱面还非常多,各国在新一轮全球经济大调整中都普遍缺乏新的、充满生机的经济增长点,而培育适合各经济体自身新经济增长点显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目前,从第2季度数据看,许多因素仍然困扰着世界经济复苏,如:美国5月份的工业生产环比下降1.1%,比4月份下降0.7%,失业率已经攀升至9.5%,而且目前宽松的货币政策仍然在促使美元不断贬值,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令全球担忧。日本第2季度的机器订单在进一步下降,5月份环比下降了3%,公共部门采购订单5月份继续下降11%,失业率从4月份的5%上升到5月份的5.2%,6月份仍高达5.1%,而日本的出口业目前还看不到任何改善的迹象,6月份出口贸易量环比下降40.9%,其中出口美国的贸易量下降了45.4%,出口中国的贸易量下降了29.7%;欧元区6月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降到了-0.1%,是1991年以来首次负增长,失业率更是高达9.5%,出口贸易量下降幅度更大,第1季度对GDP的贡献是-8.8%,欧洲统计机构(Eurostat)将2009年欧元区的GDP从-4.2%下调到-4.6%。俄罗斯经济由于严重依赖能源和其他原材料出口,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非常大(参见《能源经济形势分析报告2009年第1季度》)5月份GDP同比下降了11%,在今年前4个月下降9.8%后,G,DP降到了低谷。乌克兰的官方数据显示,今年第1季度GDP收缩了近20.3%,其中建筑部门收缩了54%,工业部门收缩了36.5%,乌克兰的通货膨胀率居欧洲各国之首,是全球受金融危机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印度、巴西虽然整体状况好于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但在结构性矛盾、投资和出口调整、技术更新、汇率压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还都是脆弱面,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经济复苏的速度。另外,6月份,美元相对欧元贬值2.7%,相对英镑贬值5.8%,相对瑞士法郎贬值2.4%;而美国为了摆脱国债,下一轮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很可能使美元进一步贬值,并开始引发通货膨胀,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将会首先显现,而且,国际大财团为了对冲美元贬值可能带来的风险,将不可避免地把资金投向以石油为主的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加上经济逐步回暖推动石油需求逐渐升高,从而将进一步推动国际石油市场的起伏回升。
综上所述,由于全球市场还存在诸多缺陷和不确定性因素,复苏道路上全球经济波动在所难免,因而石油需求在经济复苏(预计将在2010年第1季度)后整体趋势再度走高的前提下也会起伏波动,加上不可避免的热钱流向石油期货市场,国际石油价格必将难以稳定,预计2009年下半年国际油价均值仍将在65—75美元/桶左右徘徊。
三、世界经济结构面临重大调整,全球能源供需格局将相应变化
本轮金融危机随着金融泡沫的消失,需求大量萎缩,尤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非常深远,因而国际市场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也进一步回答了为什么世界经济复苏将不可能迅速完成。目前,世界各经济体正在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经济尽早复苏,其中,全球经济结构的重新调整已不可避免。在美国经济结构调整中,除了加强金融体系监管、巩固美元的国际化地位(美元地位已受到多方挑战和质疑)、刺激国内需求和增加就业外,美国以本次金融危机中全球经济和能源结构大调整为契机,降低其对中东地区石油的过渡依赖也是美国急需解决的问题。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上任之后很快就推出了能源新政,并随后推出了清洁能源和气候法案。其核心实际上是要改变传统的能源利用和消费模式,向清洁化、可再生能源、低碳绿色能源、智能电网方向发展,以能源技术的全面变革来改变美国目前的能源供应和消费结构,降低以石油为代表的传统化石能源消费比例,推动整个国家产业升级、技术创新,最终在本轮危机之后占领全球能源和先进工业的技术制高点。日本和德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制造业在本轮经济危机中受到严重打击,以汽车产业为例,一方面,美、欧、日均开始放弃和出卖某些非节能、非环保、高耗能的汽车品牌(如通用出售悍马);另一方面,他们在通过重组、转让等手段挽救在技术上仍有竞争力的汽车品牌方面,仍然不放弃核心技术(如北汽最终放弃竞购欧宝)。而且,由于本轮经济危机正处在全球气候变化倍受关注的时刻,所以,本轮经济危机加速了节能汽车产业的发展;俄罗斯经济由于极大依赖能源及其他原材料的出口,所以本轮金融危机使俄罗斯不得不改变其能源资源开发政策,更加鼓励外国跨国公司增加俄罗斯能源勘探开发投资,这将极大影响全球能源供应市场,尤其是原油和天然气市场的供应格局;我国是传统的制造业大国,虽然多年来以制造业为龙头支撑着我国出口贸易对GDP的贡献,然而,实际上部分工业产品,尤其是高耗能产品,如焦炭、钢铁、化工等是以资源(包括能源)、环境为代价换取的,我国急需改变工业产业结构、更加向着技术含量高、自主创新强的方向发展,所以,此次金融危机迫使我国在进一步改变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同时,也促使我国改变能源消费结构,向着增加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核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比例的方向发展。
此次金融危机在迫使世界各国纷纷进行本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也会给全球能源技术带来一场革命,使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清洁煤技术、碳扑捉与封存技术等高效、清洁、低碳、可持续的高端能源利用技术得到长足的发展,从而改变全球的能源供应和需求格局。
四、各国利用气候变化谈判加强贸易保护
本轮全球经济危机造成世界贸易量急剧下降。2008年第4季度到2009年第1季度世界贸易量以20%的速度下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全球2009年的贸易量将以近12%的速度下降,其中,发达国家日本和德国尤为严重,其它国家如俄罗斯的能源出口急剧下降,2009年1—6月份OPEC的石油出口量也下降了约10%,直接影响了各国经济增长;我国在2008年第4季度到2009年第1季度出口降幅非常明显,对欧美市场出口下降均超过了20%。其他国家的进出口也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各国都纷纷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如增加出口退税税率、出口补贴等)来试图增加本国出口贸易量,然而,于金融危机下,需求急剧下降,各国进口需求相应下滑,导致出口恢复和增长困难重重,加上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更是借全球气候谈判加强贸易保护,在这种背景下,各国为了扩大本国内需,在进出口贸易方面纷纷采取了一系列各式各样的贸易刺激与保护措施,如关闭外贸市场(俄罗斯)、开放油气上游吸引投资(俄罗斯)、提出所谓的“征收碳关税”(美国)、征收高额关税(美国对中国拟将轮胎关税由3%提高到55%)、增加贸易限制性条款(欧盟)、加强进口产品的检测检疫(日本)、增加出口退税、吸引旅游等等。其中,对全球贸易潜在影响最大的是美国提出的“征收碳关税”,一方面,如果这一碳关税政策得以在全球实施,那么,含碳产业的全球贸易量将大幅度萎缩,并将改变全球贸易格局,尤其对以中国为代表处在重化工发展阶段的出口型发展中国家影响巨大,经济增速会显著下降。虽然征收碳关税有利于加快淘汰高碳产业步伐并促进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向着更加低碳、清洁的方向发展。但对中国目前发展阶段而言,尽管我国已经开始结构调整、产业更新换代需要时间逐步进行,否则,将会造成大量工人失业等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
五、世界石油需求与产业活动有明显刚性联系
在此次危机中,各国的产业活动量,尤其是工业活动量明显减少,许多工厂关门或减产、许多人减少了上班、驾驶、购物、娱乐、消费等出行活动。由此造成全球能源需求锐减,尤其是发达经济体的石油消费减少幅度较为明显(表1);与2008年相比,2009年第1季度和第2季度全球石油消费量同比分别减少了3.54%和3.71%;OECD北美分别减少了5.24%和7.38%,其中约占全球从1/4石油消费量的美国分别减少了6%和5.56%;OECD欧洲分别减少了2.61%和5.33%;而非OECD国家总计则分别减少了1.56%和增长了0.26%。从以上这组数据不难看出,金融危机对发达国家石油消费的影响更加敏感,尤其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美国,石油消费较发展中国家减少幅度要更为明显,而这也预示着世界石油消费的增减刚性非常强,一旦经济复苏,经济活动加强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石油需求必然回升,石油市场供求关系必将再回到较为紧张的局面。目前,根据国际能源署、石油输出国组织、美国能源信息署等由机构的预测,2009年的第3季度和第4季度石油需求仍将走低,到2010年第1季度全球石油需求将恢复正增长,所以明年国际油价必将再度上涨,在不考虑投机炒作等不正常因素的前提下,均价至少要上涨10美元/桶。
六、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回升,将推动油价上涨
2009年6月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大宗商品价格指数第2季度连续环比增加,6月份达到了11.4%(表2),比5月份的10%和4月份的4.1%均有明显增加;其中非燃料大宗商品的价格指数6月份环比增长3.7%,而燃料类大宗商品价格在5月份上涨13%的基础上,6月份上涨幅度达到16.5%。在美国及世界经济强烈回暖信号的驱动下,期货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均得以回暖,其中的金属类商品、农业类、能源类价格第2季度普遍增长较快。
根据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数据,6月份大量投资进入了大宗商品市场,未平仓合约量总计达到640万,环比增加6%,比5月份的环比增长率4%要高;其中小麦和豆油未平仓合约量6月份环比增长13%,玉米和大豆分别增长11.8%和8.6%,而原油也结束了低迷态势,上涨了1.2%,达到117.3万,天然气环比上涨4.3%,达到70.6万(表3)。5月份,流入绝大多数大宗商品的美元投资环比增长16%,而6月份环比增长为1%;流入黄金市场的投资5月份环比上涨150%,6月份环比上涨54.3%。根据巴克莱银行的估计,2009年第2季度进入大宗商品市场的投资至少比第1季度增加了100亿美元,加上美元贬值,致使价格上涨。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大幅上涨将直接使全球PPI和CPI下降趋势得到逆转,也会相应带动原油价格上涨。特别是由于原油与粮食价格联动性越来越强,所以原油价格上涨必将伴随着玉米、大豆等粮食价格攀升,有可能发生在今年第4季度或明年第1季度。
七、世界各国竞相增加石油储备,增加了未来全球石油市场的不确定性
在大宗商品价格回升的情况下,许多国家正在加紧战略石油储备建设,预计2009—2010年全球战略石油储备能力将增加30—40万桶/天。日本战略储备局近日购买了其第一批80万桶取暖用煤油作为库存建设,也正在拟建一个300—400万桶规模的中质成品油库,另外,日本也已开始建设LPG库存,最终规模是2000万桶(约35天的供应量)目前已经有500万桶的LPG进入该储备设施。韩国目前已,建成约6800万桶的政府原油储备能力,预计2010年达到1.01亿桶。韩国目前和石油生产国也正在建设联合石油储备能力,目前已建成3900万桶的储备能力,预计2010年达到4000万桶,韩国总计将建成1.4亿桶的石油储备能力。美国战略石油储备局今年新增了2000万桶储备能力,达到了7.24亿桶,目前美国正在考虑另外建设3000万桶的储备能力以应对飓风灾害。在OECD欧洲国家,近年来石油战略储备能力一直在增加,主要源于比利时、捷克、波兰,是根据欧盟和国际能源署协议而建设的,今年预计可增加2000万桶,到2010年可以再增加500—1000万桶;俄罗斯自2008年以来一直在规划建设战略石油储备,以便影响国际油价和调节俄罗斯地面石油生产能力;印度也计划建设规模为4000万桶的石油储备设施,预计2011年第一批储备设施建成。我国石油储备建设步伐也在加快,预计2009年全球战略石油储备能力将增加1.4亿桶(约38万桶/天)2010年将再增加1.1亿桶(约30万桶/天)这一数字比2008,年的1300万桶(平均约3.6万桶/天)有显著提高,是自1981年以来世界石油储备增加最多的一年。根据IEA和OPEC的预测,2010年OPEC的原油产能将分别是2740万桶/天和2810万桶/天,比2009年的2850万桶/天产能分别减少了110万桶/天和40万桶/天,与以上数据比较,库存只能弥补部分产能下降,这将增大未来国际石油市场的不确定性。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