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需要中国汽车人做得还有很多。一些专家认为,我国汽车产业“由大到强”应多管齐下。
“第一大国”不应成为包袱
在中国第1000万辆汽车下线仪式上,一汽集团公司总经理徐建一表示:“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汽车产业目前大而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在竞争中仍然面临被淘汰的风险。1000万辆是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壮大的里程碑,更是我们做优做强中国汽车工业的新起点。”
很多业内人士表示,步入1360万辆大关后,“世界第一汽车产销大国”不应成为我国汽车行业的包袱。我们既要有量的积累,更要有质的飞跃。1360万辆毕竟只是一个纯粹的量,并不代表中国汽车工业在实力上超过美国和日本。一汽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吴绍明认为:“不要看我们暂时的进步,不要看别人在危机中怎么样,我们跟他们仍然有距离,而且特别是在管理、技术、人才、产品开发、品牌、国际化上,我们的差距依然很大。”
“中国目前还只能称之为汽车大国,而不能称之为汽车强国”,中国机械产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小虞表示,要成为汽车强国有很多标准,如坚实的零部件工业基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开发能力、同步发展的相关工业等,而目前我国在这些相关指标上还不具备成为汽车强国的实力。
“由大到强”将分两步走
从产业大国向产业强国迈进,已成为肩负重任的中国汽车人的共识。“2009年可以看作是中国汽车产业由大迈强的元年,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汽车有望在2020年实现产业强国的梦想。”张小虞表示。
张小虞还为中国汽车产业“由大到强”勾勒出了一个大致的发展轨迹。我国汽车产业实现“由大到强”将分两步走,第一步为调整振兴阶段,第二步为稳步发展阶段。在调整振兴阶段,要着力实现四个方面的调整任务:以开拓国内农村市场为主,调整市场结构;以自主创新为主,调整技术结构,使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的乘用车比重占到40%,轿车达到30%;以节能减排及新能源汽车为主,调整产品结构,形成50万辆电动车产能,新能源汽车占乘用车的5%;以推动集团化为主,调整产业组织结构,形成二至三家200万辆规模企业。
“由大到强”应多管齐下
“由大到强”,已经成为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主基调和关键词。一些业内专家表示,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实现“由大到强”,亟待解决三个方面的短板。
第一,加大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技术研发力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附加值。许多专家表示,对于我国汽车业界的自主创新来说,未来一段时期内的核心问题并不在于是否坚持自主创新思路,而是把自主创新的劲用在哪里的问题。
发展自主创新事业必须卧薪尝胆,从核心技术和零部件抓起,在突出关键环节和技术的基础上,加快自主创新步伐,真正实现我国在汽车自主创新上的新高度和新突破。徐建一表示,以汽车工业配套能力建设为例,既要从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入手,也要重点打破零部件产业重复、分散、集中度低以及配套单一的局面。在工信部副部长苗圩提出的世界汽车强国三个标志中,就包括掌握核心技术和新技术的发展趋势,支撑和引领世界汽车产品的技术进步,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培育起自主创新能力。
第二,做好产业布局和并购重组,提升产业集中度。去年年初,国家出台的汽车产业振兴政策中就提出要对国内130多家汽车厂家实行整合,力争在2011年年底以前培育出两三家年产量超过200万辆的汽车厂家和四五家年产量超过100万辆的厂家。去年11月,长安汽车集团的母公司中国兵器装备集团与中航工业集团签署合并协议,拉开了中国汽车产业大规模重组的序幕。
有专家表示,联合重组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汽车产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并购重组、谋划好产业布局将成为近几年来中国汽车业界的重要任务,汽车行业应在政策的引导下,积极稳妥地推进企业对接,借助行政力量和市场力量的有机结合推进重组。
在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看来,大工业的规模效应对汽车产业发展十分重要。就我国汽车产业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既要对总量进行控制调整,淘汰落后产能,更要通过兼并重组将企业做大做强。同时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鼓励低能耗、安全性高的车型,提升车辆性价比,让越来越多普通百姓受惠于增长的车市。
第三,将新能源汽车作为产业升级的一个突破口。新能源汽车发展已经成为汽车业界的热点话题,也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必须不遗余力地加以发展,但在发展中也要防止出现一哄而上、造成资源浪费的局面。
专家们表示,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仍面临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政府扶持政策尚未出台,新能源汽车企业的风险较大,电池和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充电站等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配套设施缺乏,这些现实问题都亟须政府相关部门谋划解决。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