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操作过于频繁,请点击下方按钮进行验证!

广州未来轨道密度堪比伦敦

200余万人每天坐地铁

  “轨道交通带给广州市民的第一个变化是出行方式的改变。广州地铁一号线刚刚通车之初,没人会料到现在每天大约有200余万人乘坐地铁。”盘点地铁规划20年给广州带来的最大变化,广州交通规划研究所的专家脱口而出。

  这名专家回忆说,1988年12月,广州市和里昂市合作完成了《广州市地下地道可行性研究——示例报告》。研究依据当时的城市总体规划,利用1985年广州市居民出行调查的成果,考虑了各种技术、经济和城市规划标准,通过对两条线路、3条线路和4条线路地铁网系列加以分析比较,最后确定了旨在满足至2010年发展“ 十” 字形基础路网。规划的地铁网总长为35公里,由两条线路组成(南北向的地铁二号线和东西向的地铁一号线)。两条线路在广州起义路和中山路交汇处相交。线路总长35公里,设31个车站,包括1个换乘站。“该路网以极简单的方式将城北、市中心和南部的中山大学连接起来,将市中心与天河火车站连接起来,并考虑了向新城区黄埔延伸的可能性;但由于受当时城市经济发展的局限,很难预见到今天广州会有如此强大的发展潜力”。

  随着地铁线路越来越多,越建越长,逐渐演变成城市发展的“指挥棒”。

  轨道交通带给广州市更大的发展空间,城市布局因此跳出原有的河南河北概念,向山城田海的大广州发展,“现在番禺通了轨道、南沙通了轨道、黄埔也通了轨道,轨道交通已成为重要的城市载体,承载广州市新一轮大的发展与飞跃。轨道交通改变了广州人的生活,地铁站已经变成重要的城市发展节点”。他笑称自己是不折不扣的“地铁男”,“买房、就业、购物、娱乐都会考虑是否接近地铁”。

5号线规划:意在东进西联

  五号线贯穿广州城市东西,为什么要“这样走”?是否有过比较或争论?最后为什么选择目前的走向?……专家告诉本报记者:地铁5号线走向是为了贯彻“东进、西联”战略,促进和带动广州市中心,尤其是中央商务区(CBD)向东迁移发展,并促进或带动旧城区的传统产业往黄埔方向转移,改善“珠江新城”及“黄埔工业区”之间的交通状况。

  同时,通过东莞、深圳的延伸加强与香港的密切联系,充分发挥黄埔区作为广州市东大门的作用,适应广州东部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和加强与西部地区(如佛山等)的紧密联系。“5号线与其他线路有12个换乘点,连接点最多;不仅东西两头都预留了借接口,向西预留连接佛山,滘口站与广佛线相接,将发挥巨大的中转作用,向东预留东莞、深圳的轨道交通线。我们预测远期将达到100万人次/天,效益最好”。

  他告诉记者,在具体的站点规划以及选线时曾有过比较和争论,在专业部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经过广泛的公众咨询,五号线最终定线。相对于前一轮方案,此次规划增加了中山八路站和大沙地站。

  他表示,中山八路是广州西联战略的重要节点,目前有几条城市主干道和公交站,但周围居民多,后来大家考虑增设站点缓解老城区巨大的交通压力,提高公共交通的可达性。

  黄埔大沙地增设港湾站,也是因为附近站点稀疏,照顾沿线市民的需要。“此外,我们吸取了上次轨道线网规划咨询时市民提出的意见,把黄埔区北面的站点下移,这样可以让市民乘地铁去南海神庙游览。”

远景:广州未来区区通轨道

  据悉,市规划局联合地铁公司主持编制的新一轮轨道线网规划经过国际咨询已经通过了专家终期评审,并通过了市政府常务会的审议,现在已进入报批阶段。

  据专家透露,规划共引入11条珠三角城际线进入广州,并充分预留了7条广佛直通或无缝衔接轨道交通线路。基本实现了广州与珠三角城市1小时轨道交通互达目标。

  规划加大了中心城区线网的密度,提高了轨道交通服务水平。规划填补了东风路、黄埔大道、滨江路、二沙岛等轨道空白区域,2020年广州市内环路以内轨道交通站点600米覆盖范围将达到80%,基本达到国际大都市水平(伦敦为88%)。2020年广州市轨道交通线路将达到16条,线网规模将达到658公里。

  市域快线将强化中心区与外围联系,实现了“区区通轨道”,形成市域1小时轨道交通时空圈,外围的番禺、花都、南沙、萝岗、增城和从化基本可以在1小时内到达市中心。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网友评论 匿名:

分享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