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的背景和现状
(一)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背景
由于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也高速增长,目前已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呈持续上升趋势,2007年达到47.2%。交通能耗在总能耗中的比重已经达到20%,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这一比重还会继续上升,这使得国家能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汽车尾气既是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也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将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能源和环境这两个硬约束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的最重要背景。
(二)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现状
1、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不大,但核心技术仍需突破。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起步较早,“九五”期间,科技部就推动了燃气汽车、电动车的专项研究,并取得了多项关键技术的突破。总体而言,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不大, 一般认为差距在3~5 年。这对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机遇,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培育自主开发能力和创建自主品牌的难度相对于传统汽车领域要小得多。
但在看到机遇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新能源汽车在电机、电池、电控系统等核心技术上仍需要进一步突破,我国在这些核心技术上仍与先进国家有较大的差距。
2、试运营有较大进展,但产业化失速。我国新能源汽车试运营已经有超过5年的历史,2008年奥运会上又有多款新能源汽车得到了检验。这些试运营为新能源汽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以后商业化推广积累了经验。
虽然试运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却进展缓慢。由于关键零部件技术的缺失,充电站等相关配套设施的不足以及新能源汽车生产的标准和具体激励、协调政策缺乏等因素,新能源汽车产业化仍面临诸多障碍。
3、多种新能源汽车共同发展,但缺乏对核心方向的重点培育。我国政府采取鼓励多种新能源汽车共同发展的策略,这种百花齐放的发展格局使我国在不同种类的新能源汽车发展上都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这种发展格局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国家具体战略方向不明,一旦方向选择错误,国家和企业的投入就会白白浪费;资金投入分散,导致具体种类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和推广资金不足,不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长远发展。
二、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过程中的风险分析
(一)技术风险
技术竞争风险。发达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从美国政府首先提出贷款250亿美元用于新能源汽车开发,而不是去救助作为其支柱产业的传统汽车工业可以看出这一点。我国政府和企业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投入要远少于发达国家,所以目前技术上的差距在将来也可能更加扩大。
技术选择风险。我国目前实行的是鼓励多种新能源汽车共同发展的策略,这使得企业面临技术选择上风险,新能源汽车的研发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一旦方向选择错误就会给国家和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技术开发风险。新能源汽车研发必须突破诸多技术难题,比如安全性、能量存储和运输等。这些技术难题在该领域起步更早、投入更多的发达国家尚未得到完全解决,我国汽车工业要突破这些难题同样也面临着很大挑战。
(二)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价格、偏好等因素使市场需求向不利于预期发展目标的变化。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成本风险。在技术成熟和规模化生产之前,成本是一个难以克服的问题,目前国外上市的新能源汽车的价格都高于普通汽车;此外基础配套设施的缺乏是新能源汽车普及的另一大障碍,要把新能源汽车推向市场就必须建设大量的加气站、充电站等配套设施,而这又会增加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成本。
2、消费者认知风险。认知风险可以理解为消费者对购买结果的“不确定性”和“后果的危害性”认识。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可能存在的认知风险主要包括:安全风险、性能风险、方便性风险等。这些风险是影响消费者选择的重要因素,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市场考验才能被消费者所接受。
3、市场竞争风险。新能源汽车产业化需要面对很大的市场竞争风险,面临的国外汽车巨头的强有力竞争。国外汽车业巨头有着雄厚的资金、技术基础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并且拥有众多世界知名品牌。我国企业要想创建自主品牌,赢得竞争,必将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
(三)政策风险
1、政策稳定性风险。国家对粮食乙醇的叫停,给以乙醇为燃料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导致前期投入的损失。虽然这是出于我国国情的考虑,但这与前期决策缺乏科学性也有一定关系。政府现在支持多种新能源汽车共同发展,但很难说某种新能源汽车将来也会变成政府所忽视或抛弃,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对于前期已经投入的资金、人力、物力等成本就变得毫无意义,这将使得企业面临巨大的政策风险。
2、政策连续性风险。国外鼓励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有一系列连续政策,包括基础研究和试运营阶段的扶持和资助、财税政策、技术法规和标准、交通管理措施等。与国外相比,我国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后续支持政策却比较缺乏。财政部最新发布的《关于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通知》也仅是对少数试点城市公共服务领域购车进行补贴,所涉及的范围较小,也没有涉及到对个人购车的补贴规定,而技术法规、交通管理方面的后续规定就更是缺乏。政策缺乏连续性也是目前国内汽车企业尽管大都推出了新能源汽车,但几乎都处于样车或是示范运营阶段,并未真正实现商业化的重要原因。
(四)资源风险
资源风险是指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人才、燃料等各种资源的可获得性。资源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的根本保障。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所需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和企业,由于政府投资的分散性、国家和企业财力的限制,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资金短缺的风险。新能源汽车是否能够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我国尚未建立起专门的新能源汽车领域人才培养体系,新能源汽车产业面临人才短缺的风险。燃料(动力)是新能源汽车商业化推广的重要物质基础,燃料成本的高低和可获得性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化面临的资源风险之一。
(五)系统风险
系统风险是指部分风险对系统整体的影响。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泛,从涉及的单位看,主要包括:政府、科研机构、燃料(动力)生产和供应企业、汽车制造企业、核心零部件生产企业、配套设施建设企业、终端使用单位等;从风险影响因素看,主要包括燃料的可获得性、技术、政策、成本、配套设施、消费者认知等。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何种风险,都可能导致以前的投入付之一炬,也能导致后续阶段无法进行,导致全局风险的产生。
三、建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化风险规避机制
(一)政府应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风险规避中起总体协调作用
1、利益上的保障。发达国家通过直接拨款和税收优惠等措施来保障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如日本对电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汽车实行50%减税,并给予与同级别传统车差价1/2的优惠补贴。我国政府也在新能源汽车研发方面投入了巨额资金,但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在投入上差距仍然较大,补贴的涉及面较窄。因此,政府有必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完善扶持政策,使相关主体的经济利益能够得到保障。
2、方向上的引导。发达国家往往通过舆论宣传、政策导向、标准制定等来引导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沿着正确方向发展。我国政府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细化有关政策,明晰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发展方向。
3、主体间的协调。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涉及到众多的参与机构,涉及到政府各部门之间、政府和企业之间、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协调,如果没有专门的机构从全局上予以协调,产业化过程很容易出现脱节的现象,这也是新能源汽车难以取得上路资格的原因。政府应设立专门的协调机构,从总体上协调各单位之间的关系,促进各单位协调一致的参与到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过程中。
(二)建立合理的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
从上文分析可知,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过程涉及到技术、市场、政策等五大风险,这些风险主要由汽车制造的相关企业承担,而上游的燃料(动力)生产和供应企业、下游终端使用企业(如公交公司等)等单位所承担的风险很小。此外,不同企业在产业化过程中的获益情况也有很大差异,汽车制造相关企业是产业化过程中主要受益者,燃料(动力)生产和供应企业的受益前景不明,公交公司等使用单位还有可能负担较高的成本。这种风险和受益的分布不均,显然不利于调动所有单位的积极性。所以有必要在新能源汽车整个产业化的链条中建立合理的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这是使各单位都能够积极和高效的参与到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中的重要前提。
(三)扩展投资主体且引入风险投资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投资主体主要是政府和企业,政府投资过于分散,企业财力有限,并且企业发展重点仍在传统汽车领域,而新能源汽车研发和推广又耗资巨大,这两项投资显得不足;此外由于政府投入缺少经济利益的驱动,效率并不高。而风险投资公司是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助产婆”,发达国家经验表明,风险投资在开发高新技术成果、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扩展投资主体、引入风险投资就成为保障新能源汽车发展所需资金来源和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
(四)建立企业之间的合作平台
我国企业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市场化推广等方面都是各自为战,没有统一的合作平台。这会出现重复投资,导致资源的极大浪费;另外,自主品牌的汽车企业在规模、技术和管理水平、品牌知名度等方面尚无法与国外汽车业巨头相抗衡,如果不能联合起来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发展,就很可能使我国汽车工业丧失跨越式发展的机会。事实上,国外汽车企业已经在联合开发新能源汽车技术,如日本丰田、日产、松下等企业联合开发统一规格的新一代汽车锂电池,并合力争取在安全标准和充电方式等方面获得ISO认证。我国企业应尽快建立各企业联合开发的技术平台,合力推进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化推广。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