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操作过于频繁,请点击下方按钮进行验证!

从汽车产业发展看四川工业60年探索之路

 

    20世纪90年代末四川省省率先实施“基地加产业链条”的产业布局调整,跨入新世纪后实施了重大技术装备业的“1+8”工程。我省着力推进优势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布局,以产业链提升产业园区,以产业园区构建产业集群,以产业集群催生特色产业带。八大产业带初步形成。加快建设成绵乐电子信息产业带、成德资自宜装备制造产业带、成德绵南资汽车产业带、攀西钒钛稀土产业带、成乐绵硅产业带、川南化工产业带、川东北天然气化工产业带、成遂南达服装鞋业产业带。产业集群成为优势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的重要平台。2008年,全省各类产业集群140余个,德阳重大技术装备、绵阳数字家电、攀枝花钒钛、成都汽车、资阳车城、达州天然气化工、武侯皮鞋、夹江瓷都、遂宁食品、成乐铝硅、川南白酒、南充丝纺服装、成都家具等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的格局形成。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中苏友好时期的奠基、“三线”建设时期的完善、改革开放后的调整和世纪之交的提升,四川工业实现了从小到大、由弱到强、自内而外的大步跨越,迅速构筑了门类齐全、结构完善、层次清晰的工业体系,在全国工业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9月16日,四川省经济委员会主任焦伟侠在新闻发布会上向社会各界公布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四川省工业经济发展的成就。

从“三白”起家到现代大工业,四川工业实现了巨大的历史性跨越

    解放初期,包括现在的重庆市在内,四川的工农业总产值仅43亿元,其中工业只有7亿元,除了“白糖、白纸、白盐”的手工作坊外,几乎没有什么工业。

    经过“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的大规模建设,到1978年,全省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157.7亿元、59.4亿元,机械、电子、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主要产品的产量名列全国前茅;工业增加值在全国的比重由1965年的2.2%提高到1978年的3.7%。

    改革开放后,四川工业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在全国第一个进行了十户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改革试点和23户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拉开了全国企业改革大幕。

    通过实施一系列改革措施,初步建立了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1978年到2000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04%。2000年全省工业增加值达到1273.84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23.5:39.2:36.8。特别是近几年,四川工业得到迅猛发展,已连续9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2008年全省三次产业比例进一步调整为18.9:46.3:34.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939.3亿元,工业占全省GDP的比重提高到39.36%,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上升到53.5%,工业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工业强省作为全省核心主导战略的地位确立。1999年以来,四川省抓住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加快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实施兼并破产、技术改造、债转股等“三大杀手锏”,推动了四川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2004年四川省又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步伐,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优势资源、农产品加工四大优势产业,2006年3月全省工业强省工作会议提出了工业强省的目标任务。2007年省第九次党代会作出了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的战略部署。特别是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以来,提出并实施了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全省工作总体取向,坚持“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工作思路,建设“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为支撑的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工业强省为主导的核心战略得以确立。

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以7+3”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工业体系

    产业结构趋于高级化。“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四川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到1978年,我省基本形成了以航空、电子、机械、发电设备制造为主的装备制造工业,以钢铁和有色为主的冶金工业,以盐化工、天然气化工为主的化学工业,以煤炭、电力为主的能源工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紧紧围绕结构调整这条主线,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培育的重点从注重量的五大支柱产业转向注重质的四大优势产业,再到更加体现我省比较优势的“7+3”产业,我省轻重工业比重更趋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在全国率先进入百万千瓦级核电成套设备制造领域,为中国核电事业作出了贡献。

     2008年,全省工业“7+3”产业完成增加值3761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74%,为全省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高新技术先导作用增强、产业化进程加快。初步形成电子信息、重大技术装备等先进制造、生物工程、航空航天、新材料、核技术和新能源等6大优势领域,9大战略产品和80个重点产品项目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基地)建设顺利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社会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2008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835.8亿元,增长24.9%。目前,我省根据世界产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变化,提出了着力培育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制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的工作部署,为提升产业层次、转变发展方式、积蓄发展能力、增强四川工业竞争力指明了方向。

    组织结构更趋合理。改革开放以来,四川一直走在全国企业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前列。宁江机床厂率先进行了走向市场的探索;宜宾市创造出了闻名全国的中小企业改革的“宜宾经验”;希望集团走出了一条民营经济发展的新天地。乐山市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并上市交易,走在了全国前列;37户扩张型企业率先促推了全省工业企业走向资本市场的高潮。大企业大集团的带动力影响力不断提高。按照省委、省政府“抓工业,必须做强企业”的要求,着力培育了攀钢、东方电气、长虹、五粮液、成飞集团、川化控股等一大批大企业大集团。2008年,全省主营业务收入上1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1545户,比2007年增加250户,其中产值50—100亿元的12户;产值超过100亿元的13户。全省78户大企业大集团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一半左右、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近三分之一。

    中小企业规模迅速扩大。2007年,全省规模以上中小企业突破1万户,增加值超过全省工业的50%以上,2008年全省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达到52.1%。逐步形成了以新希望、宏达、龙蟒、四海、科伦等为代表的民营重点企业集团,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技术结构显著提升。到2008年,四川共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2家、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91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63家,拥有技术中心的企业占全省大中型企业的比例达到20%左右。专利申请量和批准量逐年上升,仅2008年,分别达到6947件和3738件;全省认定产学研创新联盟25个,新增创新型企业163家。新产品产值快速增长。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大型成套设备制造产品等比重不断提高,新产品产值快速增长。2008年,全省工业新产品产值达到2798.2亿元,比2002年提高5.5倍。

    布局结构更加科学。20世纪90年代末我省率先实施“基地加产业链条”的产业布局调整,跨入新世纪后实施了重大技术装备业的“1+8”工程。我省着力推进优势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布局,以产业链提升产业园区,以产业园区构建产业集群,以产业集群催生特色产业带。八大产业带初步形成。加快建设成绵乐电子信息产业带、成德资自宜装备制造产业带、成德绵南资汽车产业带、攀西钒钛稀土产业带、成乐绵硅产业带、川南化工产业带、川东北天然气化工产业带、成遂南达服装鞋业产业带。产业集群成为优势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的重要平台。2008年,全省各类产业集群140余个,德阳重大技术装备、绵阳数字家电、攀枝花钒钛、成都汽车、资阳车城、达州天然气化工、武侯皮鞋、夹江瓷都、遂宁食品、成乐铝硅、川南白酒、南充丝纺服装、成都家具等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的格局形成。

    产品结构更具竞争力。2007年以来,我省实施了《四川省强力推进工业品牌战略实施意见》。截至2009年8月底,四川省拥有国家级品牌产品173个。其中,中国出口名牌3个,中国驰名商标125个,中国名牌产品45个。拥有省级品牌产品1220个。形成了歼七、歼十、枭龙、五粮液、长虹、九洲、迈普、柯斯达、剑南春、泸州老窖、郎酒、沱牌、全兴、美好、地奥、娇子、希望、通威等知名品牌,涉及医药化工、机械冶金、食品饮料、交通通讯等28个产业,优势产业中的品牌企业比例达到65%以上。在国家重点跟踪的70个主要工业产品中,四川有9个产品产量占全国的5%以上。我省数字家电、大型发电成套设备、水电、合成氨、优质钢铁、优势白酒、第三代军机等优势产品市场份额稳居全国前三位。其中,发电设备产量世界第一,白酒业销售收入占全国三分之一,核工业、军机和原酒产量占据了国内半壁江山,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成为出口的主导力量。据统计,品牌生产企业的经济总量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达到39.9%,品牌产品对全省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达到27%。

联动推进“三化”进程,产业园区成为重要结合部和突破口

    目前,四川省通过国家设立审核的开发区共有43个。其中,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个、经国家商务部批准的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经国家海关总署批准的出口加工区2个,经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批准的省级开发区38个。同时,我省有作为产业规划集中布局和城市功能分区的各类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148个。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对产业集聚区进行调整优化布局,规划并拨付30亿元支持建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飞地工业园区”和“对口合作产业园区”。

    2008年,全省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投资完成总额达461.03亿元,比上年增长53.5%,2006—2008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60.2%,增长迅速而稳定;全省产业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6.3%,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1.5%;全省产业园区已入园企业达15034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4831户,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户数的40.4%;完成工业增加值2285亿元,增长44.1%。据统计,2008年全省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从业人员达226.7万人。其中,工业从业人数为122.3万人,当年新增工业从业人数16.1万人。

    着力实施“1525”工程。确定了50个重点培育园区。其中,1000亿元园区2个,500亿元园区7个,超100亿元园区41个。切实加大5亿元产业园区发展资金引导,重点加大对基础设施和五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2009年,仅支持的145个产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就带动固定资产投资140.8亿元。

对内对外开放稳步推进,初步形成“三向四层”充分开放格局

    外资企业产值比重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入驻四川的外资企业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业领域,成为四川工业重要的增长点。1998年,外资企业总产值为112.81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2.95%。近年来,四川抢抓“外资西进、内资西移”的机遇,突出企业招商、产业招商、园区招商,吸引外来资金投向优势产业。到2008年,全省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8628户,世界500强企业已在川落户142家,外资企业产值增加到942.84亿元,是十年前近9倍,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8.53%,提高了近6个百分点。

    对外贸易不断增长。1997年,四川对外贸易总量只有17.9亿美元,2008年上升到220.4亿美元,居全国第13位,年均增长23.27%。进入新世纪,四川加强出口基地建设,培育出口企业,采取有效措施,引导企业“走出去”开拓市场,切实增加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等高端产品出口,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虽然前几年有所下降,但2006年以来又呈现出逐渐上升趋势。

四川发电设备产量世界第一

    连续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8年,全省产值超过100亿元的13户;发电设备产量世界第一,白酒业销售收入占全国三分之一;到2008年,世界500强企业已在川落户142家……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四川昨日举办“辉煌60年-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成就”首场新闻发布会,省经委主任焦伟侠通报了四川工业经济发展60年的辉煌成就。

连续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解放初期,包括现在的重庆市在内,四川的工农业总产值仅43亿元,其中工业只有7亿元,除了“白糖、白纸、白盐”的手工作坊外,几乎没有什么工业。改革开放后,四川工业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在全国第一个进行10户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改革试点和23户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拉开企业改革大幕。

    1978年到2000年,四川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04%。2000年全省工业增加值达到1273.84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23.5:39.2:36.8。特别是近几年,四川工业得到迅猛发展,已连续9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2008年全省工业占全省GDP的比重提高到39.36%,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到53.5%。

    1999年以来,我省抓住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加快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实施兼并破产、技术改造、债转股等“三大杀手锏”,推动四川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2006年3月全省工业强省工作会议提出了工业强省的目标任务;2007年省第九次党代会作出了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的战略部署。特别是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以来,提出并实施了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全省工作总体取向,坚持“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工作思路,建设“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为支撑的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工业强省为主导的核心战略得以确立。

    按照省委、省政府“抓工业,必须做强企业”的要求,着力培育了攀钢、东方电气、长虹、五粮液、川化控股等一大批大企业大集团。2008年,全省主营业务收入上1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1545户;产值超过100亿元的13户。

142家世界500强落户四川

    改革开放后,四川长虹作为全国6家国家技术创新试点企业之一,率先成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开启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的新篇章。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地方性法规《四川省企业技术创新条例》,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支撑体系。到2008年,四川共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2家、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1家。

    2007年以来,四川实施了《四川省强力推进工业品牌战略实施意见》。截至2009年8月底,四川省拥有国家级品牌产品173个。我省数字家电、大型发电成套设备、水电、合成氨、优质钢铁、优势白酒等优势产品市场份额稳居全国前三位。其中,发电设备产量世界第一,白酒业销售收入占全国三分之一。

    目前,我省通过国家设立审核的开发区共有43个。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对产业集聚区进行调整优化布局,规划并拨付30亿元支持建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飞地工业园区和对口合作产业园区。

    近年来,四川抢抓“外资西进、内资西移”的机遇,突出企业招商、产业招商、园区招商,吸引外来资金投向优势产业。到2008年,全省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8628户,世界500强企业已在川落户142家,外资企业产值增加到942.84亿元,是十年前的近9倍,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8.53%。对外贸易不断增长,2008年上升到220.4亿美元,居全国第13位,年均增长23.27%。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网友评论 匿名:

分享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