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德国《金融时报》近期报道,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公布的一项评估称,2008年中国已超越德国成为了世界第一机械制造大国,销售额达到2710亿欧元,在世界市场中所占份额高达17.2%,而德国仅为2330亿欧元。
不过,德国《焦点》周刊也指出,中国机械制造业销售额全球第一,并不能说明中国机械出口地位也第一,德国机械产品出口仍将是世界第一,因为在机械制造业的31个部门中,德国有17个占据全球领先地位,例如机械搬运、电力传输设备和印刷技术等,而中国只有纺织机械等若干部门有竞争力。同时,中国超过50%的高端机械产品仍需进口。持有相同观点的还有德国的《法兰克福汇报》,其认为德国与中国的机械制造业并不在同一竞争平台上。
不仅机械行业如此,中国的整个制造业都面临着大而不强的困惑,是何种因素让中国制造业在享受着“世界工厂”美誉的同时,企业生产和发展并不顺畅,举步维艰,甚至被定为低端产品生产阶段?政府号召的产业结构调整、产品升级换代为何多年后还没有起到明显的作用?中国既然已经成为了“世界工厂”,在全球的贸易中就应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定价权,为何现实中,中国企业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尊重和友好呢?
众所周知,近几年来,珠江三角地区、长江三角地区和环渤海经济圈在制造业的各个层面上都表现出了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这些地区为中国的GDP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中国赢得了近2万亿美元的外汇,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制造企业的强大力量和拼搏精神,那为何自去年到现在,在中国以及国际市场的竞争上,中国企业力不从心、力不抵“敌”,面临兼并或者倒闭的厄运呢?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产业链6+1组合
今天的国际竞争已经不是企业或者产品的竞争,而是进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一个全新的产业链的竞争之中。而中国绝大多数企业以及领导人由于与国际大企业接触较少,以及本身知识所限,没有看清国际市场发展变化的特点,也没有看到国际竞争中手段的隐蔽性。中国的某些制造业工厂,还“天真”地认为只要有廉价的劳动力,便能在竞争中获得利益,因而采取对内延长劳动时间、降低工资标准;对外拖欠原料和组件货款等手段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殊不知,这种通过恶性的“内部斗争”来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模式发展到今天,已经过时了。任何行业的产业链,除了加工制造,还有六大环节: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销售,制造环节只不过是整个流程中附加值较低、资源浪费严重、环境破环大,有时候还存在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原始”阶段。
例如,这十年来中国出口到日本的方便筷子总计约2243亿双,而为生产这些筷子毁灭的山林面积占中国国土面积的20%以上;再以破坏环境为例,到目前为止,中国三分之一的国土已被酸雨污染,主要水系的五分之二已成为劣质水源,3亿多农村人口喝不到安全的水,4亿多个城市居民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1500万人因此得上了支气管炎和呼吸道癌症,世界银行报告中列举的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中国占了16个。也有调查发现,珠江三角洲每年仅冲床工人发生的断指事故至少就有3万宗,被机器切断的手指头超过4万个,而其它绝大部分机器设备造成的工伤事故有多少,目前还没有统计。为了防止伤残工人打官司影响经济效益和社会稳定,珠江三角洲一些地区把外来民工正常的诉讼时间拉长达三年以上,迫使伤残民工因耗费不起钱财而放弃上诉回到农村。
这些都是中国工厂创造企业利润的背后所掩藏的巨大国家资源损失和人员伤害,企业也只能通过这种低端的生产环境来提高企业利润,而其他六大环节(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销售)的重要性并没有引起企业的关注和重视,而这六个领域恰恰才是整个产业链里面最有价值,能够创造出最多盈余的一环。比如说在温州生产的一款打火机,生产的成本也就不到1美金,而通过海运或者空运等其他六大环节的流程后,最终我们在沃尔玛或者零售店看到的销售价可能就是10美金左右。也就是说,当我们破环环境、浪费资源、损害劳动者权益创造出的价值一块钱的产品时,也替其他环节的企业创造了九倍于产品生产的价值,假如我们创造了几百亿、几千亿的产品价值时,那将会对其它企业会带来多大的价值呢?而其他的企业一般都是欧美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他们懂得视市场规律而调整政策,给中国工厂生产的商品贴上欧美标签,摇身一变,价值便翻倍了,因此中国越制造,欧美越发达。
GDP为纲的经济政策
近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靠地方政府以推动GDP的方式(也就是以GDP为纲的理念)拉动的,这种经济发展的思维本身就是扭曲畸形的。有数据显示,GDP的组成中,欧美日本的GDP中70%是消费拉动的,也就是社会需要什么物品,就生产什么物品,因此是正常的经济成长。而我国GDP当中消费的只有35%,是欧美日本的一半,这种GDP为纲的实质就是促使国家把大量财力、人力资源投资在了基础建设工程上,包括钢铁、水泥、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大型国企等领域;同时,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百姓不得不把钱存储起来用在子女教育、房屋买办、医疗保险三大领域,从源头上遏制了居民消费,从而造成消费和投资双双比例失调,进而使企业只能通过商品出口来维持其生存和发展,而大量的商品外销又必然容易形成倾销,使得国外政府对中国商品进行打压,最终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以及走向全球化道路。同时,我国大量的外汇给了欧美各国极好的借口来压迫人民币升值,无疑又给制造业企业雪上加霜,创造了一个不利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环境。最后,因为地方政府推行GDP为纲的执政理念,政策向基础建设领域倾斜,造成了行业的发展不平衡,严重影响到了制造业企业发展的积极性。
国内某纺织工厂
“冷”向“热”的转变
近几年,处在过冷制造行业的民营企业家面临宏观调控所带来利率和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不断上升的压力,以及汇率上升、劳动法不当推出等因素,这些过冷行业制造企业家无法生存下去,便把本应用在企业发展的资金转而投入股票和楼市。这种现象使得过冷行业更冷,制造业逐步走向萧条,从而,一边造成制造企业举步维艰,一边过热投资股票和楼市,形成了股票和楼市的泡沫,这种现象尤以江浙地区表现最明显。
核心技术压榨
众所周知,中国经济和工业的飞速发展也就是这20年来才形成的,可以说中国的制造业还处于世界制造业初级阶段,资源浪费严重、人员素质偏低、核心技术缺乏是大多数中国制造业企业的“通病”,这就容易被拥有核心技术的大品牌企业所左右。比如说外商A企业拥有某领域的核心技术,在中国寻找了4家生产工厂来加工其品牌产品,第一年里,4家企业都从A企业拿来5000万美元的产品订单,第二年4家企业拿到的订单金额不等,而到了第三年,A企业告诉4家中国生产企业,由于生产过剩,今年只能有2家企业可以得到订单,这时,企业就不得不降低报价来获得企业订单,因为工厂和设备都属于一次性固定投入,又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以及市场,得不到订单就必将走向亏本或者破产,不得不被A企业牵着鼻子走,从而形成了对中国企业的核心技术打压。
国际定价权掌握在别人手里
正是因为外企掌握着成熟的核心技术,生产成本肯定要比处于研发阶段的中国企业低。经济学告诉我们,价值是由生产一件产品普遍熟练程度决定的,因此国际价格的定价权就掌握在别人手里了,从而打压了中国企业的市场利润,使得中国制造业企业附庸于拥有核心技术的国外企业。
制造业的危机
表面上,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今天的中国享受着“世界工厂”的美誉。“中国制造”凭借物美价廉的优势,在世界每个角落随处可见,成当地人的生活必需品。实际上,中国只不过是国际产业链分工里利润最薄的一环,如果中国企业制造出的产品赚到一块钱(10%)的话,那么对于外商,从事产品设计与研发、采购、仓储、订单处理、批发和零售的企业就能赚到九块钱(90%)。换句话说,我们就是用这不到10%的价值,积累了约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意味着,我们为国外贡献了18万亿美元的价值,如何从“1”逐步拓展到“6”,争取更多、更大的利润空间才是制造业企业发展壮大的出发点,以及如何加大科研力度,如何改变产品结构、如何提高自主知识产权都是中国制造业企业所要面对的。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看到了企业发展的瓶颈何在,这也是我国制造业今后几年所要克服的问题和摆脱的困惑,只有理顺问题根源并一一解决,“中国制造”和“世界工厂”才能名有所归。
(刘海涛)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