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操作过于频繁,请点击下方按钮进行验证!

阿尔斯通鼓动抵制中国机车出口?

          1月12日,阿尔斯通中国公司相关人士终于对中国动车的所谓侵权问题有了回应。

         1月2日,法国阿尔斯通(Alstom)交通运输公司鼓动西方国家不要采购中国生产的机车,指控中国市场逐步排挤外商、不让外商参与其国内市场竞标的消息传出,立即在中国铁路界引起不小的反响。

         记者就此消息向阿尔斯通中国公司求证,1月8日该公司总裁办有关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国是阿尔斯通的重要市场,已经成为其全球战略的核心。此消息没有准确反映该公司首席执行官菲利普•梅利耶(PhilippeMellier)就亚洲与欧洲之间贸易规则发表的看法。

  那么梅利耶就亚洲与欧洲之间贸易规则发表的看法究竟是什么?上述负责人表示“不太清楚”。

  据悉,梅利耶日前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声称,中国应用西方国家技术制造机车并向海外出口,但根据条件,上述技术一般仅限于其国内使用,不能用于境外,他呼吁西方国家不要购买中国生产的机车。

  对此,一位熟悉我国铁路机车行业的人士表示,中国在和国外公司联合开发轨道交通装备技术的过程中,从来没有签订过任何带有排他性条款的合同,根本没有什么限制向第三方出口的约定。而且,通过项目合作之后开发的技术,其知识产权已属于中国公司。

  《国务院关于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提出,以铁路客运专线、城市轨道交通等项目为依托,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相结合,掌握时速200公里以上高速列车、新型地铁车辆等装备核心技术,使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在较短时间内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近年来,中国企业通过与外国公司开展项目的开发合作,不断学习、消化和吸收,成功搭建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多种机车组的设计、制造技术平台,形成了持续研发和制造的完整体系。其中长大编组卧车动车组的研制成功就是我国高速动车组领域实施自主创新和铁路技术装备现代化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梅利耶还指责中国排斥外国厂商,“拒绝其参与竞标”。事实上,在中国的铁路运输与机车行业,外国公司基本都能进入中国市场。据记者了解,阿尔斯通目前在中国拥有18个实体,其中包括13个生产基地,员工总数约9000人,在阿尔斯通集团全球范围内名列第二。

  2007年3月,阿尔斯通和中国企业共同获得了铁道部500台六轴大功率交流传动货运电力机车的合同订单。2008年1月,又与中国企业共同获得了南京市地下铁道有限责任公司126辆地铁列车的订单,已获得南京地铁共计390辆列车的订单。在中国的城市轨道交通领域,该公司已获得了北京、上海和南京地铁车辆或信号系统的合同,地铁列车订单总量已经突破了1400辆。
 
  “某些跨国公司不但赚走了我们装备制造业的钱,而且不希望我们变强,一旦我们能力提高了,他们就会想方设法找理由来抑制我们。”1月8日,一位业内专家气愤地对中国工业报记者说,中国企业应该冷静对待这种言论,同时继续坚定自主创新的道路,不被某些阴谋扰乱发展的思路。

  “抵制中国机车言论”一出,阿尔斯通便立即声明称,《金融时报》的报道没有正确表达梅利耶就亚洲与欧洲之间贸易规则发表的看法,但声明并未阐明梅利耶的看法是什么。
 
  阿尔斯通中国公司传播总监曲乐章女士对本报记者表示,在过去的50多年里,阿尔斯通在电力和轨道交通两大业务领域一直与中国伙伴保持着卓有成效的合作关系,携手设计和推出了许多尖端的基础设施解决方案,广泛地参与了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建设,公司绝对不会要求对中国企业采取任何形式的抵制。

  “随着中国铁路机车制造水平的提升,铁路机车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外国公司在中国铁路运输市场份额逐步减少是必然的。”1月8日,中铁电气化勘测涉及研究所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王术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跨国公司不能因为市场份额下降导致竞争力相对减弱,就以恶意攻击的手段来达到目的,这只会适得其反,是极不明智的行为。而且不能因为哪一家外国公司没拿到订单就指责中国市场不开放,这是以偏概全的不负责任的行为。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网友评论 匿名:

分享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