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新中国汽车工业起步不算晚,但到改革开放时的1978年,全球汽车产量4230万辆,我国汽车产量仅14.91万辆,占全球的比重为0.4%。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为0.5辆,而非洲最穷困国家埃塞俄比亚为1.3辆,我国在全世界140个国家排名中倒数第一。
闭关锁国的政策,计划经济的生产和分配方式,使我国汽车工业在1978年前的发展中,只能靠仿制和自我摸索,对世界汽车技术和市场毫无所知。产品结构单一,主要以中卡为主,“缺重少轻无轿车”,汽车的使用范围定位在生产资料。1978年以后,中国汽车工业成为最早一批在资本、市场、技术领域向外资开放的产业,开始融入世界汽车工业大潮,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优势地位。
资本多元化———拓宽了汽车投融资渠道
中国汽车工业自上世纪50年代诞生后,在资金投入方面一直是捉襟见肘,无法实现规模化生产。改革开放初期,总设计师邓小平批示汽车行业可以进行对外合资,打开了汽车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大门。
从1984年中国汽车行业第一家合资企业———北京吉普公司成立开始,到2002年、2003年一汽与丰田、东风与日产的合资协议签订,世界主要的汽车公司都在中国建立了合资企业,主要量产车型都在中国投产。截至2005年底,中国汽车领域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419家,吸收合同外资206.78亿美元。
改革开放后,国家对汽车行业的直接投资很少,但汽车行业对中外资本的吸纳能力逐年增多。仅在“十五”期间,我国汽车工业的投资总额达2317亿元,比“九五”增长了139%,年均增长达37%。汽车产业投资主体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国有投资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我国汽车行业已经形成了由国有、民营、外资三大资本主体并存的多元化资本结构。同时,投资主体之间的竞争,直接孕育了新一代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和商用车企业的诞生,福田、奇瑞、吉利、长城、比亚迪等成为新的投资主体的代表。
资本多元化带来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客观上引发了汽车工业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政府对汽车行业的管理逐渐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资源配置、制造工艺、销售渠道、人员培养等微观性的介入,转变为对企业生产资质、产品标准、产业政策等宏观性的把握和判定。
汽车私有化———造就了世界上最富活力的汽车市场
改革开放前,汽车生产和销售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的,中国没有汽车市场,更没有私人汽车。汽车使用的目的仅是生产资料,而非消费品。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在汽车使用政策上逐渐放开对私人购买汽车的限制。“十五”规划中,更是明确提出“轿车进入家庭”的口号。进入21世纪,私人汽车消费进入高潮,汽车成为人们提高生活质量和赚钱的工具。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至2007年末,私人汽车保有量为3534万辆,占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5697万辆的62%,其中私人轿车保有量超过1500万辆。
市场的需求给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带来了直接的动力,也改变了汽车工业的产品结构。到2007年,汽车产量达888.24万辆,为1978年的59.59倍;其中轿车479.77万辆,为1978年的1817.3倍。
2007年,全球汽车产量7307万辆,中国汽车产量居全球第三,占全球比重提升到12.2%,30年上升了30.5倍。
随着汽车市场规模的扩大,中国汽车工业在30年的发展中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2007年,我国汽车工业占全国GDP的2.1%,占第二产业GDP的4.5%。
技术国际化———提升了中国汽车产业的竞争力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我国对国外汽车产品、特别是轿车产品的引进,通过技术、工艺消化过程,我国汽车工业逐渐了解、学习了国外先进的技术和标准,提高了我国汽车产业的竞争力。
到目前,我国的技术法规实现了与国际全面接轨。从1990年国家开始控制尾气排放,到2008年全面实施国三标准,我国用了17年的时间,而欧洲用了27年。
我国的汽车强制性标准工作起步于1990年初期,1995年开始逐步实施,主要以欧洲ECE/EC体系为参照,包括安全、环保、节能、防盗。截止到目前,批准发布的汽车(含摩托车)强制性标准84项,约80%与ECE法规等效,在汽车技术标准方面与国际接轨。
业内人士公认,汽车工业改革开放30年最大的成果就是大大缩短了与国际汽车产业技术水平的差距。由于中国汽车市场与全球汽车工业的融合,许多源于国外的专有技术成为共性技术,如:气囊、高压共轨、电喷、ABS、ASR、CAN总线、盘式制动等在引进车型、自主开发车型上都得到采用。
目前,中国汽车工业受到了世界经济危机的一些影响,但中国市场对新车的需求量仍是全世界最高的。中国汽车企业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竞争发展,已经培育了抗风险的能力。在世界汽车工业的资本、技术、人才继续向中国转移的大势下,中国正在做好成为世界汽车强国的准备。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