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不包括港、澳、台,下同)模具生产规模1992年约100亿元,1997年200亿元,2001年300多亿元,2003年达到450多亿元。经过长时期发展,特别是经过近1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模具行业产业结构正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改善。然而与模具发达国家相比和与国内外模具市场需要相适应来看,我国模具产业结构还有许多不合理之处,调整的任务还十分繁重。
一、模具产业结构的现状
20世纪50年代后期,出现专业模具厂之前,模具全是一些制造厂中的工模具车间(工段)为保证产品厂生产所需而生产。经过几十年发展,专业模具厂越来越多,作为商品在社会上流通的模具也越来越多。但是模具商品化程度目前仍旧很低,全国总水平估计只有40%左右。也就是说,自产自用的模具仍占多数。就企业资产的所有制形式来看,原先占大多数比例的国有企业,经过体制改革,许多已变成了股份制企业,特别是南方,国有模具企业已经很少。与此同时,“三资”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近十年来发展迅猛,在南方已经成为模具行业的主力。由于北方和西部地区大量的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步伐较慢,就整个模具行业来看,国有企业仍旧占有很大比例。目前的情况大体上是国有企业、股份制及集体企业、私营及个体企业三分天下各有其一,其中和营及个体企业略多于1/3。
从国际、国内模具工业发展情况看,模具这一产品适合于专业化、商品化生产,模具企业应走“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道路,少数大型模具企业也应走“精而专”的道路,应有灵活有效的机制和快速反应的能力。因此,目前的组织结构不够合理。不断提高模具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程度,使尽可能多的产品厂中的模具车间(分厂)独立出来,成为面向社会,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有更多的模具企业走上“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道路,并在条件成熟时走联合之路,或发展产学研、科工贸相结合的实体;有更多的企业经过改制和改革,具有灵活有效的机制和快速反应的能力,并提高企业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这将是模具产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趋向。
二、模具产业的合理化趋向
在市场经济中,一方面是工业产品的发展,尤其是新产品的开发,不断对模具提出各种新要求,促进模具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模具工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工业产品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模具对工业产品的适应是相对的,不适应是绝对的。随着我国汽车、电子信息及家电工业的蓬勃发展,模具市场结构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为提高模具的适应度,模具产品的结构必须不断调整。在模具产品结构中,冲压模具在近50年中一直占第一位。由于塑料工业的发展迅速,塑料模具的比例一直在快速提高,现在已占到第二位。铸造模具的比例近年来一直维持第三位,但内部结构已经有了显著的变化,即压铸模具比例正逐步提高。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