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操作过于频繁,请点击下方按钮进行验证!

工程机械寒冬不寒,机床行业疲而不软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被寄予太多希望的2013年转眼即将走到尽头,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并不利好的形势下,无论是工程机械行业还是机床行业都面临着诸多问题,有悲观者,有乐观者,不一而论。工程机械行业在一片不看好的呼声中缓慢前进,机床行业在一片疲软的和过剩的呼救声中也稳速发展。简言之可概括为:工程机械寒冬不寒,机床行业疲而不软。——编者按

  工程机械行业寒冬不寒

  自2011年3月份开始,工程机械行业告别了过去飞速发展的黄金期,迎来了需不断探索的调整期。在调整期内,国内整体经济市场发展缓慢,工程机械行业市场低迷,产能过剩、库存过多成为众多企业不得不面对且亟待解决的问题,可以说工程机械行业的寒冬时代已经到来。2013年10月16日由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美国设备制造商协会等主办的2013全球工程机械产业大会在京召开。对于全国总产值超过6000亿元的工程机械行业,行业龙头企业家们认为,这个传统制造业难逃产能过剩和激烈竞争,未来的行业生命力在于技术创新,而国际化将成为中国企业的新增长点,共同探讨如何面对寒冬。

  “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仍然很严重,”一位与会的龙头企业人士表示,“这主要集中在中低端产品,例如挖掘机全国产能可达到60万台,而全球总产量才20万台。但一些高端产品反而还缺少。”受产能过剩和需求低迷双重影响,工程机械行业整体经营情况不理想,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数据显示,2012年全行业八类主要主机销量同比下降幅度超过20%。在市场整体低迷的情况下,国内工程机械行业的龙头企业正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寻求兼并收购机会,重新调整全球产业布局,为未来行业回暖蓄力。其中,2012年徐工集团收购德国施维英、中联重科全资持有CIFA、三一重工收购大象,都是近年来中国企业借力技术创新、整合全球资源的集中体现。

  王民对记者表示,尽管世界经济仍然低迷,但机会也很多,特别是中国企业已经从扩张变为转型升级阶段,并将高品质产品和中国特有优秀服务带到全球市场。国际化仍然是下一步坚定不移的道路,中国企业谁能做好国际市场谁就能走到世界台前;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曾光安表示,从全球市场看,特别是新兴市场客户,他们的需求并没有像过去想象一样已经被欧美发达国家企业深度满足,而是被动接受了很多需求,例如东南亚、拉美、非洲、中东等地很多客户的特殊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经济学家汤敏表示,中国企业走出去也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机遇之一,世界市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相当多的发达国家亟须资金投资,下一轮企业要制定新的战略,按照世界新理念走出去,随着各国开放度回升,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支持,与世界市场的结合将对工程机械的产生巨大需求。

  面对低迷的工程机械市场,很多工程机械企业更加注重海外市场,加大出口力度,与此同时,不断像国外优秀企业学习借鉴好的经营模式,他们注意到:在国外成熟市场,整机销售利润占整体利润约30%,后市场可贡献约70%的利润,而在国内市场,整机销售利润占整体利润约70%,甚至更多。这一组数字充分说明了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后市场开发力度不够。“目前很多机械企业面临的瓶颈主要是渠道问题,国外市场竞争激烈,国内市场又容量有限,转战售后服务市场不失为一个良策。”总部位于南安的闽安机械制造的高级经济师刘文华称。于是,发展工程机械后市场业务成为当前众多工程机械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综合来看,工程机械行业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实现了寒冬时代稳步发展的局面。值得一提的是:技术创新、整合全球资源,国际化等策略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通过将高品质产品和中国特有优秀服务带到全球市场,更加注重海外市场,不断鼎力合作,最终实现
工程机械行业的再次发展。

机床行业疲而不软

  2013年上半年,中国机床工具产业延续了2012年全年的下行趋势,目前仍处于下行区间,但下行幅度明显收窄,运行渐趋平稳。截至今年6月末,金属加工机床产销量同比下降10.5%;金属加工机床出口同比增长1.7%。 与此同时,企业新增订单继续处于下行状态。重点监测企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金属加工机床新增订单233.7亿元(约合39亿美元),同比下降6.0%。产能过剩的矛盾愈加突出。

  总体看来,全球经济再平衡和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大环境已经对中国机床工具产业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在经历了连续10余年的高速增长后,由于市场环境和其他增长要素的显著变化,产业正面临和经受调整转型的严峻考验。事实上,产业已经开始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个以调整转型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阶段。准确地讲,产业正处于发展阶段的转换期,同时也是调整转型的阵痛期。发展环境变化在给产业发展带来压力和挑战的同时,也为产业提供了调整转型的最佳契机,他所形成的倒逼机制将为产业调整转型提供强大的外部动力。而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中国机床工具市场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突出特征表现为两个方面,即需求总量的明显减少和需求结构的加速升级。 今年上半年,中国金属加工机床进口总额52.6亿美元,同比下降了17%左右,下降幅度之大非常罕见,反映了中国机床工具市场总量需求的低迷情况。而与此同时,德、意、美三国上半年出口到中国的高端机床工具数量却保持较大幅度的增长。

  从长期发展角度看,我们有理由对中国机床工具市场持积极乐观的预期,这主要基于几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中国的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还远未完成,中西部开发进程还处于初级阶段。这些进程必然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提供广阔空间,同时也必然为机床工具产业提供巨大且持续的市场需求。因此,中国将长期保持全球第一机床工具市场的地位。

  第二,中国新一届政府决心通过改革为中国经济寻求新的发展动力,以改革的手段强力推动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以实现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国内外的观察家都注意到,中国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改革预期显著增强,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在多个重要领域,改革已经开始步入深水区。这种积极的政策取向,无疑将激发社会创新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动力,从而必将为包括机床工具产业在内的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市场需求和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第三,针对今年上半年经济下行趋势,中国政府虽然没有推出大规模的刺激计划,但却出台了一系列更具针对性的综合措施。这些措施既有利于当前经济增长,又有利于长期结构调整。现在看,上述综合措施的效果已经开始显现。8月份开始,中国经济已经呈现趋稳的迹象。中国政府有信心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保持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势头。
中国机床制造商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它们的技术瓶颈体现在创新、人才和关键零部件方面。由此,他预测中国机床制造商将优先考虑削减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升级。 

  技术上,大部分中国供应商认为他们和国外竞争对手差距明显,尤其是其质量和稳定性不为高端机床客户所认可接受;研发上,中国供应商意识到了技术竞争力的重要性并且在积极发展其独立研发能力,也已经与高校和供应商建立起了良好的技术合作,但很少和第三方技术专家合作;装配上,缺乏优质劳动力成为中国供应商的一个明显挑战;中国竞争者有能力生产大部分配件,但仍有部分配件必须要通过进口来保障整体表现;销售和服务上,中国公司在中国以内有好的服务能力,但在海外却几乎没有直接的服务,通常中国供应商提供1年保修和针对本地客户的24到48小时之内的现场服务;国际化上,大部分中国企业依然瞄准国内市场,而在出口问题上奉行机会主义,并依靠海外销售代理提供销售和服务。报告还认为,中国企业在长短期内几乎都没有兴趣进行或参与海外的并购或收购。

  同时,对中国企业而言,降低成本在规划里,但大部分主要配件仍靠进口,尤其是针对高端机器,这样做是为了确保长期的精确度,可靠性和稳定性。 中国机床产业呈现多样化的态势,大型生产商不仅生产机床,也生产配件。未来增长战略依然以中国国内市场为主,国际的有机增长是次要目标。中国企业通过服务为其客户增加附加值,并将此作为其竞争优势。同时,中国企业十分依赖政府通过优先政策和大款额补贴的扶持帮助。

编后语:

  随着产业结构的迅速升级,产品研发不断向高端、大型化、智能化方向的挺进,中国在大型和超大型工程机械装备产品与技术上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无论是工程机械行业还是机床行业,都实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情况。2013年在国家宏观调控新政影响下的工程机械行业出现了企业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的下降,市场地区化明显而且发展状况冷热不均。塔机制造业也面临调整。调整将呈现行业加速洗牌、生产制造现代化水平会进一步提高、行业的集中度也会不断增加。例如中国塔机已经能生产100kN·m到52000kN·m的塔机,不但满足国内工程建设的需求,而且大量出口到世界各地,特别是小批量出口到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国已成为世界塔机生产大国。相信未来,两者还将继续携手,风雨兼程,共同进退。

 

(国际金属加工网:吕梦然)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网友评论 匿名:

分享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