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操作过于频繁,请点击下方按钮进行验证!

钢的热处理--钢在加热时的组织转变

第一节钢在加热时的组织转变
加热是热处理的第一道工序。在临界点以上加热,目的是获得均匀的奥氏体组织,称奥氏体化。 
一、钢的临界温度 铁碳相图中PSK、GS、ES线分别用A1、A3、Acm表示。 由于实际加热或冷却时存在过冷或过热现象,


钢加热时的实际转变温度分别用Ac1、Ac3、Accm 表示,冷却时的实际转变温度分别用Ar1、Ar3、 Arcm表示

二、奥氏体的形成 1.奥氏体的形成的基本过程 奥氏体化也是形核和长大的过程,分为四步。现以 共析钢为例说明: 第一步:奥氏体晶核形成:首先在与Fe3C相界形核。 第二步:奥氏体晶核长大: 晶核通过碳原子的扩散向 和Fe3C方向长大。 
第三步:残余Fe3C溶解:铁素体在成分、结构上比Fe3C更接近于奥氏体,因而先于Fe3C消失,而残余Fe3C则随保温时间延长不断溶解直至消失。 第四步:奥氏体均匀化。Fe3C溶解后,其所在部位 碳含量仍很高,通过长时间保温使奥氏体成分趋于 均匀。 

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的奥氏体化过程与共析钢基本相同。但由于先共析 或二次Fe3C的存在,要获得全部奥氏体组织,必须相应加热到Ac3或Accm以上。 
2.影响奥氏体形成的因素 
1.加热温度 
T↑→A化↑  (D↑→浓度梯度大) 
2.含碳量 C%↑→界面多→核心多 →转变快 
3.加热速度 
V↑→转变开始温度↑,转变时间↓ 
4.合金元素 a. Cr、M0、W、V、Nb、Ti强碳化物形成元素, ↓奥氏体形成速度     b. C0、Ni非碳化物形成元素,↑奥氏形成速度 c. Al、Si、Mn影响不大 5.原始组织 片状,片间距小→相界面多→碳弥散度大→碳原子扩散距离短→奥氏体形核长大快 >粒状 


三、奥氏体晶粒大小及控制 
1、奥氏体晶粒度概念
1)奥氏体化刚结束时的晶粒度称起始晶粒度,此时晶粒细小均匀。 随加热温度升高或保温时间延长,奥氏体晶粒将进一步长大,这也是一个自发的过程。\
 
2)在给定温度下奥氏体的晶粒度称实际晶粒度。 3)加热时奥氏体晶粒的长大倾向称本质晶粒度。通常将钢加热到94010℃奥氏体化后,设法把奥氏 
体晶粒保留到室温来判断。  晶粒度为1-4 级的是本质粗晶粒钢,5-8 级的是本质细晶粒钢。前者晶粒长大倾向大,后者晶粒长大倾向小。 

2、影响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因素 ⑴ 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加热温度高、保温时间长,晶粒粗大。 ⑵ 加热速度:加热速度越快,过热度越大,形核率越高,晶粒越细。 
⑶ 合金元素: 阻碍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元素:Ti、V、Nb、Ta、Zr、W、Mo、Cr、Al等,多为碳化物和氮化物形成元素。 促进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元素:Mn、P、C、N。 ⑷ 原始组织:平衡状态的组织有利于获得细晶粒。 奥氏体晶粒粗大,冷却后的组织也粗大,降低钢的常温力学性能,尤其是塑性。因此加热得到细而均匀的奥氏体晶粒是热处理的关键问题之一。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网友评论 匿名:

分享到